走出药食同源的误区

2018-02-01 06:57徐军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副主任中药师编辑苏二
科学生活 2018年1期
关键词:药食黑木耳同源

文/徐军(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副主任中药师) 编辑/苏二

近年来,养生、治未病理念非常“火”。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疯转的养生秘决、食疗、药膳……铺天盖地,甚至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那么人们习以为常的药食同源有科学依据吗?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如何安全合理地运用在“治未病”中呢?

理清药品和食品的概念

“药食同源”指药物与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其外部的形、色相似,且“气”“味”“升”“降”“补”“泻”也具有一致性,它们之间无绝对的分界线,由此而成“药食同源”论。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孙思邈所说:“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很多食物发挥着可食可药、药食两用的作用。食物有营养,相对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便利可取,还能疗疾祛病,鱼和熊掌兼得。

我国现行的《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量用法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等。

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以颁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国卫办食品函〔2014〕975号)中提出的101种药食两用性药(食)物为对象,对药食同源的物品、可用于保健的物品和保健禁用物品做出了具体规定,分为三类: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类,可用于保健食品类,保健食品禁用类。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有山药、玉竹、百合等。可用于保健食品的有三七、女贞子、玫瑰花等。保健食品禁用的有川乌、八角莲、蟾酥等。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类

可用于保健食品类

保健食品禁用类

避免滥用“药物食品”

食疗、药膳在民间流行,部分地区有在食品中添加自种的类中药进补的传统,还有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由于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因而造成的健康受损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的特性。“是药三分毒”,长期把中药材当食材吃易导致不良反应及器官衰竭的危险,需按中医辨证的理论,辨体质、辨药性,掌握配伍,方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药食同源”在治未病中的运用

《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预防保健,及早发现疾病先兆,可以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以期达到不生病、少生病的健康目标。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养生保健的需求也使人们更加注重科学有益的健康饮食,治未病概念得到社会的认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食品、如何正确地享用健康食品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

“药食同源”运用原则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在正确辨体质、辨药性的前提下,根据三类药食两用性药的不同性味功能进行有机组合,味数相对常规中药方而言宜少,用量不宜超过药物的常规剂量,遵循中药相恶相反理论。

适宜“五高”“五低”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低免疫力、低钙磷代谢、低内脏功能、低脑功能、低内分泌功能。

注意季节实施原则。春主养肝,防风邪,宜理气温中。不宜多食大辛大热之品,不宜过度饮酒,不宜吃寒凉、油腻、黏滞的食物,以免损害脾阳及初升之气。夏主调心,防暑邪,宜清热祛暑。不宜过食生冷,不宜过食热性食物及厚味肥腻之品。长夏主调脾胃,防湿邪,宜清暑利湿。食忌滋腻,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如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以及减少采用火锅、烹炸、烧烤等方式制作食物。秋主调肺,防燥邪,宜滋阴润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与大温大热之品,如辣椒、生姜、桂皮、大蒜、羊肉、狗肉等。冬主收藏,防寒邪,宜温阳补肾。补益适中,防止滥补或虚不受补。

注意地区实施原则。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使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药膳应用亦有差异。南方地区多炎热潮湿,宜多食清热去湿之品,而北方多干燥寒冷天气,则宜多食滋润温补食品。可参考所在地区人体体质因人施膳或所在地区季节因时施膳。

要注意服用基本禁忌。避免进食辛辣、肥腻、生冷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根据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而定;不可混同日常饮食长期服用。

“药食同源”药食及食谱

山药

山药补益肺肾之气,贯通天地之气。而且,它不热不燥、性味非常平和,不用担心气机雍滞的困扰。特别适合气虚者食用。

山药汤

用料:鸡皮糙山药250克。

制法:取鲜山药为食料,煎汤代茶。

主要功效:补虚益气、温中润肺。

适用人群: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结肠炎属于脾气亏虚之人。常表现为: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有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

黑木耳

黑木耳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等,有补气益智,润肺补脑,活血止血之功效。

黑木耳老鸭汤

用料:老鸭一只、水发黑木耳适量;姜片数片;料酒、盐适量。

制法:

1.老鸭一只,斩件洗净备用。

2.黑木耳提前4个小时用清水泡发。

3.汤锅内加满冷水,用中火烧开,将鸭肉焯一下水。

4.鸭肉焯好之后捞出,冲洗干净血沫。

5.鸭肉处理好之后放入锅内。

6.加2倍左右清水、适量料酒、姜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再煮半小时。

7.放入黑木耳,加盐,继续煮10分钟。

主要功效:清热健脾、生津养胃、滋阴补血

适用人群:阴虚体质患者。常表现为:阴虚盗汗,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虚弱浮肿患者。

天麻

天麻又名“定风草”,性甘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天麻汆鱼片

用料:天麻15克,鳜鱼1 条,豆苗50克,鸡蛋250克,奶汤750克;盐、鸡粉、胡椒粉、生粉、花雕酒、葱、姜适量。

制法:

1.将鳜鱼宰杀好,从背上入刀取下鱼肉,剔下鱼皮后,片成大薄片,放水中浸泡洗净血水。

2.用葱姜、花雕酒、盐腌渍鱼片。

3.鸡蛋去蛋黄留蛋清,加入生粉打成蛋清糊,放入腌好的鱼片抓匀。

4.天麻用清水发透,切成薄片。

5.锅内放入奶汤烧开后,放入天麻片煮10 分钟,加盐、鸡粉、 胡椒粉调口味。

6.放入浆好的鱼片,小火炖至鱼肉熟后,撒入豆苗即可。

主要功效:息风定眩。

适用人群:适用于头晕头痛、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及老年性痴呆的人群。常表现为:症见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者。亚健康或健康人群可用作日常食养保健。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孕妇禁用;热痹见关节肿痛如灼、痛处发热、窜痛者禁用;哮喘、咯血者慎用;寒湿盛者慎用。

猜你喜欢
药食黑木耳同源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药食两相宜之鸡蛋花
药食兼用话蜗牛
秋犯燥邪 药食同疗
药食两用说食姜
德江黑木耳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虔诚书画乃同源
七个黑木耳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