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摘 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强,英语新闻翻译越显突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学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在新闻报道中广泛应用。要想保障翻译质量,我们就要从隐喻入手,还要利用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新闻;隐喻;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0-014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0.064
An Analysis on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GUO Yuan-y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ranslation on English news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Metaphor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literary rhetoric. It is also a cognitive tool and mode of thinking. It is widely used in news reporting.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we must be familiar with metaphor and u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ffectively.
【Key words】English news;Metaphor;Translation
0 引言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认知手段,表达效果良好及修辞功能强大是隐喻的最大特征。新闻英语中较多的运用这种手法,使新闻简洁明朗。
1 隐喻在英语新闻中的应用
1.1 隐喻
Johnson & Lakoff(1980)指出,隱喻无所不在,更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及语言中,所有人类的概念,均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总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是人类解释、理解、描写和探索新情景的有力工具”(束定芳,2000:30)。
隐喻作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涉及社会心理和语言文化等方面。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思维模式是隐喻性的,即通过一个已知的认知域来予以理解一个新的认知域,阐述全新的概念(李国南,2003)。从本质上来讲,将始源域经验应用到目标域,从而实现对目标域相关特征的认知。除了这两个基本领域外,还要有心智特征及概念加工等其他空间之间的映射。
1.2 英语新闻与隐喻
英语新闻中很多新词的创造是基于隐喻之上的,与此同时,隐喻为很多原有词汇披上了一层面纱,赋予其新的意义。
(1)金融报道中运用隐喻,帮助读者理解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例如:circuit breaker(熔断机制 )、back-door listing(借壳上市)、alternative investment(另类投资)等。
(2)政治报道借助隐喻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词汇传播到国外。例如:Unstoppable train(回头箭)、closer analysis(推敲)、big science(“大科学”方案)、”digital flywheel” strategy(“数字飞轮”战略)等。
(3)科技英语利用隐喻转移语义,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把熟知事物的性质转移到另一事物。例如 connecting rod(连杆),intake valve(进气门)等。二是把熟知事物的形状转移到新事物上,如I-steel beam(工字钢梁),pincer pliers(老虎钳)等。三是将熟知事物结构转移给新事物,如body(车身),exhaust valve(排气阀)等。四是把原有领域的术语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如hollow(洞)--凹槽、jacket(夹克)--套等。
2 英语新闻中的隐喻翻译
方梦之(2005:43)认为,翻译不仅需要语言转换能力,还要大量捕捉概念隐喻,从源域与目标域来理解隐喻,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李勇忠,李春华,2001)。想要把目标域中的信息准确地翻译出来,必须先理解源域,再推及目标域。Lakoff(1993:245)指出:“隐喻映射有些是普遍存在并具有普世性的,而有些则是特定文化所独有的。”所以要考虑共性和差异。
英语新闻翻译要从认知角度出发,根据目标域中译语隐喻与源域中源语隐喻间形成的相似或相异“映射关系”,采取直译、意译策略,准确传达源语信息。
2.1 等价映射——直译
由于人类对主、客观世界有着相似的心理体验及认知方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隐喻,这就构成了隐喻直译的基础。如:
例1:A study published Monday in the 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found that people are willing to overpay when theyre craving junk food--underscoring just how powerful these feelings are.
译文:《美国科学院院报》在本周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那些渴望垃圾食品的人愿为它们付出更多钱,可见这种感受多么强烈。
在该例句中,“junk food”形容生活中不健康的食品,译语和源语都存在类似的意象,可以在译文中把源概念域“junk food”直译出来对应于目的概念域“垃圾食品”。
2.2 配价映射——意译
当“等价映射”无法实现时,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调整源认知域的映射价元来配价目的认知域的映射关系,采用意译法达到获得相同目的认知概念的目的。如:
例2:The enterprise which has been operating in the red has decided to switch to other production.
译文:那家亏损企业决定转产。
“red”经过不同认知心理空间的映射,产生了“危险信号”的喻义,但汉语缺少这种认知,若将源认知域直接移植到目的认知域,就会出现目的认知域的概念缺失。为了保持源语的认知经验,就需要为译文增添认知价元的方式来弥补目的语中认知空间的缺失。
2.3 换价映射——归化译法
由于对语言的认知经验不同,源域与目标域语言间的认知空间映射可能存在部分缺失。从目的语认知理论出发,在保留源认知域概念的同时,还要对源认知域中的某些价元进行置换,即采用换价映射法——归化译法,求得两种语言在目的认知域上的最大契合(王子颖,2015)。如:
例3: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译文:We wil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ability to purify itself, and forever maintain its close ties with the people.
例3中原文把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关系称为“血肉联系”,这是对源语目的认知域的跨域映射。为实现目的认知域的映射结果,同时满足目标语读者的认知经验,对认知价元进行替换,采用舍弃喻体形象的归化译法。
2.4 变价映射——异化译法
翻译过程中,如果在源语的认知模式中,源认知域与目的认知域的映射关系不能被目的语认知经验所理解和接受,那么只得依据其目的认知域,改变译出语源认知域中的价元,以符合译入语的认知经验(王子颖,2015)。也就是说仍使用源认知域进行表达,采用异化译法,保留源语言中已有的认知概念或表达方式,通过改变目的认知域的价元来匹配源认知域中的隐喻部分,即变价映射。
例5: His family are all eating Beluga caviar and drinking expensive champagne due to the huge amount of demolition fee which is given by the government.
译文:由于拆迁,政府给了一大笔拆迁费,他们一夜暴富,吃着山珍海味,过上了花天酒地的奢华生活。
在例5中,原文把从拆迁中大捞一把的人形容为“吃着鲟鱼鱼子酱,喝着昂贵的香槟”的人,是对目的域“奢侈生活”的映射。但在汉语的认知经验中,并不用此说法形容这类人。这时译文既要保留目的域的映射,又要适合汉语表达习惯,就要对其中的价元进行调整,将其译为“山珍海味、花天酒地”这一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表述习惯。
3 结语
隐喻在英语新闻中的应用受到越來越多的关注。隐喻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新闻语言,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叙述了隐喻在英语新闻中的应用,对影响英语新闻隐喻翻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讲述了英语新闻中隐喻的翻译策略。翻译策略分为四种: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
【参考文献】
[1]Lake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李国南.科技语言中的隐喻[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47-51.
[4]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6). 26-28.
[6]王子颖.汉英认知模式的异同与翻译的转换[J]. 上海翻译, 2015(3).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