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贾益民
【关键词】中华文化 国际传播 文化自信 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1.016
中华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有很强的辐射性,它伴随着国力强弱而盈缩。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时期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以及白居易的“诗入鸡林”、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等,都展示了中国经济大发展时期出现的中外文化大交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渐步入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升。然而,当前我国的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國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这明确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工作要求,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展形象”的重要使命任务。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需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表达,从而增强我国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过去,我们缺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对内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对外讲中国传统文化。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要想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不仅有底气“走出去”,而且能够真正的“走进去”。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认清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塑,核心在于把握中国自身发展的规律。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深远的世界影响意义,是历史性、全局性的转型。中国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姿态对世界经济带来“正溢出效应”,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的大发展需要有文化的繁荣作支撑,文化自信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动力,也更加明确了国际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关系。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熟悉、认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但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是,文化自信绝不是夜郎自大式的盲目自信,更不是“唯我独尊”、拒斥一切的封闭自信,而是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自信。因此,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不应该是单向度的对外输出文化,而是不同文明的互鉴与交流,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当代文化。因此,我们既要对作为国家发展根基与底蕴的传统文化自信,也要对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我们在弘扬与传承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从而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革命文化建立在伟大的革命实践基础之上,它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走出去”的文化多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停留在热闹的文艺表演,深度介绍中国历史、正面展现中国现状的产品少之又少。
打造中华文化精品。要想让中华文化“走进去”,我们必须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凝练当代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中华文化精品。一方面,将已有的中国文化元素进一步挖掘和阐释好,满足越来越多海外民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善于把握中外文化的汇合点,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蕴藏着解决当代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化传播要实现从广种向精耕的观念转变,不能只停留在包饺子、画脸谱及文艺展演等浅层次的文化符号上,应深入挖掘、凝练并丰富中国特色元素,用海外民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阐释中国元素,突出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例如,在传播中华武术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太极拳、气功、少林棍法等表演展示层面,而更重要的是展现中华武术所体现的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动静说、气论、刚柔说,等等,充分阐释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兵学、中医学、气功、伦理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而逐步形成的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挖掘更加“接地气”的中国故事。“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故事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方式。但是,怎样让中国故事以更加易懂、易记、易传播、易接受的方式表达中华文化的内涵,这需要我们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用贴近海外民众习惯的方式讲清讲透中国理念主张。中国故事是否能够讲好,关系到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是否能够匹配。我们有丰富的中国故事题材,既可以讲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讲中国道路、奇迹及贡献,还可以讲述中国精神、价值和力量。关键在于如何能够让世界人民听得懂、听得进、传得开。区别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国更加突出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西方的文化传播更加强调个人,他们的文化是通过个人的故事传播的。中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往往忽略个人而突出集体,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干预。此外,讲故事还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甚至是不同年龄段,其效果也是有显著差异的。如美国通过迪士尼动漫,向全球青少年儿童讲述美国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依赖于创新表达,我们必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技术,既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色,又要符合国外民众习惯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激发创新动力。尽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是,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严重依赖政府,“送出去”的多,“卖出去”的少。这不仅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单向宣传,还会因为过多的公款投入和过浓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虑和反感。创新文化表达,需要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要打破原有的单纯的“文化交流”理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致力于推进中华文化在“占有国际文化市场份额”的市场导向性。文化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的力量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的,如美国的百老汇、好莱坞、迪斯尼等大型企业。因此,我们探索通过商业或产业的形式推动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创造更多海外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更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中不断打磨和强化自身的“吸引力”。
搭建传统节庆文化平台,提升海外民众参与度。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对象主要是海外华侨华人,以外国人为受众目标的文化活动不多,不少对外交流活动演变成“老面孔”的自娱自乐。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向海外民众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传统节庆文化是全世界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记忆,通过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既可以维系海外华侨华人和华人社团的民族情感,又能够让更多海外民众深入了解和近距离体验中华文化。在传统节庆中,春节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国际性节日,也是中国最具民族标志性意义、融汇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3]。春节文化中包含了贴春联、剪窗花、放鞭炮、猜灯谜、舞龙等多种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不仅体验性、互动性强,而且也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据统计,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文化部等部门主办的“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座城市举办了专场演出、广场巡游、庙会、展览、影视播放、美食互动等10多个门类的2000多项文化活动,不但吸引多国政要拜年祝贺和现场助阵,更激发各国民众极大的参与热情,海外受众超过2.8亿人次[4]。围绕传统节庆文化进行文化传播,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参与度和接受度,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转变。
全方位拓展海外傳播渠道,增强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政府部门要转变思路,进一步拓展海外传播渠道,激活文化市场活力,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传播手段上,利用新媒体做好分众传播。可以结合“互联网+”、文化大数据等,积极探索中华文化特色品牌项目的立体化发展。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文不对题、形式单一、水土不服、成本高昂等问题,要贴近海外市场和受众,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采取差异化的精准传播策略,与海外受众进行互动和双向传播。在传播主体上,要会用巧力,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实现“借筒传声”“借台唱戏”。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鼓励海外华侨华人、来华留学生等群体通过“他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中华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塑造力、影响力日益提升。我国中华文化影响力要与中国大国地位和国际水准、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相契合,仍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本文系2017年厦门市社会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人本主义理念下留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MSKLLYB17-13)
[1]《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光明日报》,2018年9月3日,第3版。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陈先红、江薇薇:《中国春节故事对外传播的USP理念与策略分析》,《传媒》,2018年第15期,第61~64页。
[4]裴广江、黄发红、杨迅等:《“欢乐春节”演绎精彩中国故事》,《人民日报》,2017年2月12日,第3版。
责 编∕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