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湘卫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课堂要以知识为载体,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課更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思维这个核心统领课堂。
在一节计算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几道计算题,其中有两道分别是9÷2=,14÷0.5=。学生做完后,教师问道:“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本来简单机械的计算题,大家讨论得津津有味。有学生说把9看成8+1再去除以2,有的学生说把14和0.5都扩大2倍,变为28÷1,还有的说除以0.5就是乘以2。思维是需要引导的,学生在“怎么想的”的引导下,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思维火花迸发,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可见,课堂立足于思维的训练才有活力和效率。
那么,怎样在课堂中抓住思维这个核心呢?
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对待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有包容的态度。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一旦学生有异样的想法,由于种种原因,老师都不会耐心地引导,也很少肯定孩子思维中的闪光点。这就难免打压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不敢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因此,我们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复杂性确定时间的长短,为学生思考创造条件。例如,在突破难点时提出的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安静地思考30秒钟再回答。否则,那种不假思索的信口开河都是无效的,根本不是以训练学生思维为最终目的的。
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长沙市的殷智强老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教室里有60张桌子和60张椅子,要同学们猜猜他的年龄。殷老师点了十几个同学回答,答案都是“殷老师120岁”。殷老师又问学生有没有不同意见,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有不同意见。课桌椅的数量和老师的年龄没有任何联系,而且年轻的殷老师怎么可能有120岁呢?殷老师课后给大家作讲座时提到,学生缺乏质疑精神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悲哀。
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长沙市的彭燕如做过这样的尝试。在三年级中有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是带着仰视的姿态去教的,极少有人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质疑教材那不是开玩笑吗?但是彭老师在课堂中就上出了另一种味道。她在这节课中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学生阅读西方《创世记》,并要学生谈谈两部创世神话各有什么优缺点。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要指出课本的不足之处,这是学生没有干过的事情。接下来,在彭老师引导下,学生们通过对比,发现两部神话的结局不一样,西方神话的结局是积极的,而东方神话的结局太过伤感。这可能是学生有生以来第一次对学习的教材提出批评。最后彭老师告诉大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含蓄、内敛,悲剧色彩太重,有它不好的一面。这样的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扇敢于质疑的窗户。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的成长不仅仅是了解了一点字、词、句,更有思维的拓展。这样的课堂培养的孩子更自信,更有主见。可是我们在课堂中不常看到这样的活动。
质疑精神是治学精神的基础,没有质疑精神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治学成就。一个人质疑一个事物,这个事物本身的问题是其次的,敢不敢质疑、去不去质疑、想没想到要去质疑是首要的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质疑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好学生敢质疑、会质疑的宝贵品质。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曙光路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