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月
摘 要:本文将以人民币跨境资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跨境资金的流动现状为研究基础,通过从跨境资金的总体流动情况以及流动的途径和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人民币跨境资金结算业务范围大、跨境收付规模增长速度放缓等具体流动特征,希望对跨境资金的流动现状与特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跨境资金;流动现状;流动特征
受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人民币跨境资金的规模较以往相比有了极大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考虑到近些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加大,相关人员针对人民币跨境资金的流动现状以及具体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下就针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跨境资金的流动情况
(一)总体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币跨境资金的流动规模愈来愈大,顺差的增长速度也在持续加快,根据央行发布的相关报告我们可以得知,2016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到了4.82万亿元,其中实收和实付各位1.92万亿元以及2.89万亿元,收付比大约为1:1.51,而净流出资金也突破了9700亿元大关。而2016年人民币跨境在经常项目下的收付金额达到了2.66萬亿元,在资本项目之下,收付金额则达到了2.15万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增速在近些年来持续放缓,并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这也与我国的经济调整政策有着一定关联。
(二)流动途径
根据当前的相关者政策规定,目前人民币跨境流动主要是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以及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等途径。其中在经常项目当中通过货物、服装的进出口,将会出现汇入与汇出的收益,此时人民币会出现流入或流出的情况。而在我国与其他各国经济关系逐渐紧密的背景之下,境外投资和对外贷款越发频繁,我国企业或是外商在两国之间的相互投融资情况逐渐增多,而这也使得大量的人民币出现跨境流动。另外,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已经先后和包括新西兰、阿根廷等在内的近三十个国家及地区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累计金额超过了3万亿元,而在这一协议的规范之下,人民币的回流以及跨境业务得到了有序发展。
(三)流动趋势
未来数年间,跨境支付市场规模还将得到进一步扩大,但增长速度却会持续放缓。据了解,我国2016年跨境电商总交易额达到了5.4万亿,出境游和留学的支付金额共计1.62万亿,有专家预估,到2020年跨境市场规模将达到197.9亿元。因此人民币跨境业务也将不断发展,境外人民币的融贷款金额还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未来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将变得更加频繁,人民币在与资本项目的交易中,也将实现自由兑换。
二、人民币跨境资金的流动特征
(一)流动波动性增大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截至2017年1月,外汇占款余额达到了25万亿元,与去年年末相比增长了1400多亿元,一改之前持续负增长的情况,重新实现了外汇占款余额的正增长。而外汇占款明显的起伏波动变化也直接显示出现阶段资本流动有着较大的波动性,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也将保持波动性较大的流动特征,因此我国必须尽快提高政策的灵活性,才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二)结算业务范围大
在我国政策进一步放开的影响之下,人民币有了更加广阔的结算业务范围,人民币的支出也早已从之前集中在货物、服务贸易运输以及利润汇出等方面,扩大至了投融资和外债等一系列项目业务当中。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举措,也使得人民币向国际化路程跨出了一大步,受此影响,去年在服务贸易、投资项目、外债等当中大量使用了人民币进行结算。
(三)收付规模增速缓
通过从网上的相关数据了解到,在2016年全年,非银行部门的跨境收付金额将近5万亿美金,与2015年的6.6万亿美元相比下降了大约15%,同比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而其中以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跨境资金净流入则少了许多。从跨境收入和跨境支付方面来看,收付比在1:1.51,相比于跨境收入,跨境支付增长速度更快,尤其是我国去年在收付顺差方面,达到了400亿美金,与2015年相比减少了将近80%,我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所产生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而在此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明显较大的双向波动,境内企业资产负债币种不得不发生相应变化,人民币跨境收付虽然依旧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趋势,但是发展速度正在明显放缓。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量数据表明,目前人民币跨境业务无论是数量、涉及领域还是产品,均在扩大发展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以及认可度越来越高,而人民币跨境资金的流动途径也实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其在流动过程中表现出了波动性较大、结算业务范围持续扩大以及收付规模继续增长等特点,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型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周立平.我国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的现状、影响及对策建议[J].中国信用卡,2015,08:58-61.
[2]吴思娴.跨境资本流动结构变化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6.
[3]孙广立.云南省跨境人民币流动路径与业务创新[D].昆明理工大学,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