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赏析《鹿柴》的三个英译版本

2018-01-31 13:30李舒杭
青年文学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连贯衔接翻译

李舒杭

摘 要: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过程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衡量之一。本文试以唐诗《鹿柴》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并对三个英译本进行赏析。

关键词:衔接;连贯;翻译;《鹿柴》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2

一、引言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唐天宝年间诗人购置辋川别业,与好友作诗编策成集《辋川集》,此诗为其中第五首。在文学翻译中,有其有关中国古诗的翻译标准,国内外学者没有一致的看法,在英译方面的研究,也多在文学批评、文学翻译和诗歌翻译的角度。本文拟从语言学衔接和连贯的角度分析《鹿柴》英译本。

二、《鹿柴》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的粘连性通过各种衔接手段实现。根据Halliday和Hason的观点,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语篇中所存在的意义关系。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时,便产生了衔接。衔接手段主要有五种: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Halliday,1976)。衔接与连贯共同构成语篇的基本属性,即一个语篇既要外化于形式上的衔接,又要内涵于语义上的连贯。

《鹿柴》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为一个语篇,它是连贯的,诗中各行的意义单位之间是存在着语义关系的。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 “但”作为连词,是一种重要的衔接手段,与上句构成逻辑关系。上句“空”与此句“响”在词意上构成反义关系,词语在意义上的关联,增进了两个分句的连接。

三四句以光亮反衬幽暗。写夕阳的倾斜光线进入深深的山林之中,视线缓缓下移,复见低处的青苔,以从上至下的空间为线索,构成深层意义上的连贯。

这是一首五言四行格律诗,原诗由四行构成,每行由五个汉字组成,这种平行结构将原诗衔接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该诗押韵形式是ABCB。第二行的“响”,与第四行的“上”压正韵/ang/,这种押韵就是作者在诗歌中用来起谋篇意义的重要衔接手段。还有其他的语篇衔接机制在原诗中的运用,例如头韵出现在“返”、“复”之间押韵/f/。全诗一开始就点出山之空,从人语响的动到返景入深林的静这两方面来描绘空,从一般到特殊,以对比的手法,反衬以及正衬出空山之空,把整首诗连为一个整体。因此,全诗前后照应,形成了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

三、对《鹿柴》三个英译本中衔接与连贯的分析

三个译本分别是:

1、Wang Wei

Deer Enclosure

On the empty mountain, seeing on one,

Only hearing the echoes of someones voice;

Returning light enters the deep forest,

Again shining upon the green moss.

(Translated by Richard W. Bodman and Victor H. Mair)

2、No one is seen in deserted hills,

Only the echoes of speech are heard.

Sunlight cast back comes deep in the woods

And shines once again upon the green moss.

Stephen Owen(Owen, 1996:393)

3、Empty mountain:

no one to be seen.

Yet—hear—

human sounds and echoes.

Returning sunlight

enters the dark woods;

Again shining

on the green moss, above.

Gary Snyder(Weinberger, 1987:42)

第一首選自Victor H. Mair的The Shorter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二三首分别选自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和美国著名诗人及翻译家温伯格的代表作《阅读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中斯奈德的译文。

对于原诗的第一句“空山不见人”,第一首译诗处理为“On the empty mountain, seeing on one”,第二首译诗译为“No one is seen in deserted hills”,第三首译诗译为“Empty mountain: no one to be seen.”一三都将空山译为Empty mountain,二则译为deserted hills,在词义的区分上有所不同,一三首较之二更能表达出空,因为空并非荒凉。在处理“不见人”上,三首译诗各不相同,第一首的主动语态较之后两首的被动语态,更加让人身临其境。endprint

原诗第二句“但闻人语响”中,“但”衔接上下句,“空”与“响”构成反义,同时“空”与后面的“返影”、“青苔”相照应。第一首译诗“Only hearing the echoes of someones voice”中“only”与“但”相对应。第二首译诗“Only the echoes of speech are heard”同样处理为“only”。第三首译诗“Yet—hear—human sounds and echoes”译为“yet”也体现出这种联系和照应。除了第二首沒有直接点出这声音是人声,是“human echoes”之外,其余两首都对应人语。

对于原诗第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第一首译诗译为“Returning light enters the deep forest, Again shining upon the green moss”,第二首译诗译为“Sunlight cast back comes deep in the woods, And shines once again upon the green moss”,第三首译诗译为“Returning sunlight enters the dark woods; Again shining on the green moss, above”。如前所述,原诗从空间,时间上构成画面,三首译诗都从意义上构成了连贯。一个“返”字,一到三分别译为“returning”、“cast back”和“returning”。而此句中第二小句的处理上,第二首译诗加入了连词“and”,衔接第一小句。

第三首译诗不但省略了英语语句中所必需的介词、连词、系词等,并大量运用诗句的分行与缩进、标点符号(如冒号与破折号)与空格等诗学手段使译文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他也改译了“复照青苔上”的原意。而第二首译诗则是在再现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基础上,表现出王维诗歌与其他诗歌不同之处。

四、结论

在衔接的表现方面,原诗与第一、二首译诗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原诗除了音韵外,没有明显的衔接手段,而这两首译诗由介词引出的衔接贯穿着全诗。在连贯的表现方面,原诗与译诗都毫无疑问地存在着语义关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gman: Longman Group Ltd, 1976.

[2]Mair, V. The Shorter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M]. C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2]黄国文.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黄忠廉. 翻译本质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潘文国. 汉英语言对比概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连贯衔接翻译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