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再创新高,就业困难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帮扶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立足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现状,探索建立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精准帮扶的有效途径,以帮助就业困难大学生充分实现就业。
关键词: 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就业;精准帮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加上未落实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每年的“就业难”都会引起各方关注。政府和高校则会制定系列帮扶措施。这些帮扶对策某种程度上确实“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但部分毕业生仍然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就业困难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由此,“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出现了,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 高校就业工作中“精准帮困”的必要性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高校和政府已经给予重视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仍然有高校就业困难这一群体存在,因此高校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就业指导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那么,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就业帮困体系,进而实行更加有效的帮扶,让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源真正充分帮助到就业困难的学生,是摆在每个高校就业工作者面前的课题。2015年5月,习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扶贫工作时提出“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工作思路。同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不仅首次把“精准”的思想引入了就业工作中,更提出“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可见,当下“就业帮困”我们需从创新提高工作精准度的方式方法着手,而找到一条有效的精准帮困途径是现阶段高校解决就业帮困工作中的关键。
二、 “精准帮困”的有效途径探索
教育部精准就业服务理念的提出,对高校就业工作尤其是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如何实施精准帮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使这个思路得到有效发挥,按照精准扶贫的思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精准把握:
(一) 就业困难问题分析要精准
一直以来,各级职能部门虽然针对就业工作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但“招人难”与“就业难”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在帮扶工作开展前,对高校就业困难这群人的“困难”缺乏精准化的分析。关于就业困难问题的分析,我们至少要从两个大方向来精准把握。第一,就业困难毕业生究竟是所掌握的技能与就业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还是就业困难毕业生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选择性失业”?第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就业困难的原因发生变化是可能存在的,单一的困难还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就业困难,这些都应该做到精准分析。家庭、社会、心理、智力、身体缺陷、性别歧视等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但我们在分析就业问题,认定具体困难情况时,却不能简单的一次性划分。这个认定应当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为困难群体会随毕业生就业的时间而变化。所以,一定要根据就业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动态的划分。进入大四即对全体毕业生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划分出不同的可能会影响到就业的困难情况,形成就业困难群体库。到了毕业前,进行第二次动态分析,核实库里和库外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就业困难群体库进行一次增补删减。最后一次动态分析在毕业生离校时做,主要是把未就业的学生及时补充进库里,便于提供后续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只有这样,在分析就业问题确定就业困难情况时才能做到精准。
(二) 高校人才培养要精准
就业困难毕业生的问题在毕业求职阶段会集中体现,但究其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很多。除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方针把握,都深刻影响到毕业生是否能顺利求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需把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以行业、企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需求为出发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建立市场需求的快速反馈机制,抓住人才需求的时效性特征。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上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所需要。
此外,为了有效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高校不仅要精准把握人才培养的大方向,更有必要精准到个别的人才培养。从就业困难学生的类型来看,毕业生无论是内因引起还是外因导致的就业困难,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竞争力低。因此,在制定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时,针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是需要侧重考虑的。根据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定专人负责,安排就业导师“一对一”实时跟踪,强化专业、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实现动态管理、精准帮扶。一方面就业导师可以通过指导需帮扶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探索,以帮助其树立成长成才的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为之努力,使就业困难生变被动地等待就业为积极就业。另一方面导师可根据其需求,精准提供针对就业困难生个人特点的从就业信息到择业技巧再到面试要求的立体多维指导,这样有助于增强就业困难生的就业信心,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 高校资源配置要精准
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就业指导和帮扶,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就业质量,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为此,高校一定要明确精准工作的思路,从政策、组织、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落实,给予就业困难群体相应的资源配置,为做好帮扶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政策保障是基础。高校要精准解读政策要求,围绕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精准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精确找准就业工作方向。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帮扶计划和安排表。各二级院系则应该在高校制定的政策方针指导下,结合本院系专业特色,再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安排,以实现精准政策定位保障。
其次,为确保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扎实推进,组织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精准建立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各方的力量,以形成帮扶工作的合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成立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以实现对帮扶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安排。各院系则需相应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进一步确立由辅导员、班长、各宿舍長等组成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三级精准帮扶小组。endprint
再次,要明确信息资源是促进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的重要社会资源。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对称可谓是就业成功的关键。高校一定要构建“互联网+精准就业”的新模式,通过把本校的就业大数据进行科学、细致的整理和分析以后,再建立一个关联全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相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然后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QQ群、手机就业APP、微信、手机短信等各种平台,精准地推送给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毕业生。
此外,资金的精准配置也很重要。各高校都有就业工作的专项经费,但高校还需明确专项帮困资金以及其所占就业工作经费的比例和额度。且需从学校层面保障就业帮扶资金,用于就业困难学生的各种就业、创业及生活补贴,或者是专门的培训以帮助困难学生提升就业能力。高校对包含资金在内的资源的精准配置是实现成功就业帮困的重要保证。
(四) 就业帮困措施要精准
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都很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帮扶措施也时有出台。但是帮扶的途径无外乎此两条:经济帮扶和政策帮扶。而很多时候各高校因各种原因,仅仅对一部分申请了帮扶的毕业生,直接给予经济帮扶了事;而政策上的帮扶则更显虚弱,没有针对性、不接地气,都导致政策无法真正落实。归结起来,这是因为很多所谓的“就业帮困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单一性和零散性的问题,没有真正或者全面关注到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困难”。所以,高校就业帮困措施的制定,一定要建立在前期的精准分析了就业困难学生“困难”种类的基础上。精准帮扶是就业帮困工作的核心,要提高就业帮困工作的精准性,高校在制定就业帮困措施时务必要做到点面结合、多维精准帮扶。高校应在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阶段特点和需求差异的基础上,用丰富的内容和学生习惯接受的形式,分人群分重点帮扶到位,最终实现受助群体的按需帮困,借此构筑以精准化为核心,以学生需求为着眼点,以共性帮扶为根本,以个性帮困为突破的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多维帮困体系。
精准工作思路的提出,给予我们高校就业帮困工作新的指导方向。在此方针指导下,笔者对高校就业工作中落实“精准帮困”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以上探索,希望能帮助就业困难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马佳慧,吕婷.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精准指导模式探索[J].时代教育,2016,(3).
[2]白日东,赵晓玲.地方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帮扶对策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學院学报,2016,(3).
[3]陈松庆,周锋,史逸君.浅析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精准帮扶[J].中国培训,2016,(22).
作者简介:
郭妍,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