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王者荣耀》“吸金”势头强劲,然而爆红的同时却伴随着争议。近日,《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频频发声,将《王者荣耀》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各大主流媒体的猛烈抨击下,7月4日,腾讯控股临近午盘暴跌超4%,市值蒸发1000亿美元。对此,腾讯方面做出紧急处理。
7月4日,腾讯以《王者荣耀》为试点,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統的“三板斧”。其中,12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
7月11日,腾讯再次出台新措施,称《王者荣耀》“健康系统”将于7月18日上线限玩功能:晚上21点至次日8点之间的时段将会被纳入限玩保护,12周岁及以下未成年用户将不能进行游戏。
对于腾讯出台的上述举措,社会舆论依旧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电子竞技作为当前社会一种社交方式,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扮演起重要的角色。早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将电子竞技列为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电子竞技在全球拥有广阔的市场,不再只是“不务正业”的娱乐活动。
当前环境下,游戏开发者、父母、社会监管者在个中该扮演何种角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深思的问题。基于这一层面考虑,《王者荣耀》身陷舆论漩涡未必是件坏事。
@人民日报:很多家长会主动给孩子手机或平板电脑玩——特别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等于请了一个不花钱的“电子保姆”,让电子设备替代了父母的看护。不少孩子都因此沉溺于游戏与社交媒体。与其抨击手机游戏开发商为了赚钱不讲道德,广大家长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光明日报:从歪曲历史到青少年沉迷,由于牵扯到众多不同领域,围绕这款游戏的讨论正朝着全民性话题的方向蔓延。网络游戏作为依托于新兴媒介的文艺形态,本身并没有“原罪”。能否勾勒出时代的精神面孔和情感图谱,有效地回应文化主题,才是判断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的当代文艺的文化价值、意义的关键所在。
@中国青年报:教育者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叫做“堵不如疏”。为何孩子沉迷于游戏?一方面,这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这与学校的教育模式也有很大关系。防沉溺系统确实起到一定效果,但却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做法。单纯的让《王者荣耀》为教育不力“背锅”,也不是明智的表现。我们需要的是由此进行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改革。
@南方都市报:其实从文化多元性来说,任何游戏都该拥有其娱乐市场,这个问题的“治本”只能靠自上而下的分级制度制约。但游戏不只是没有分级制度,审核机制上也没有严格的“剪刀手”,作为一个2亿用户的社交游戏理应自我优化。
@钛媒体:游戏开发者推出防沉迷措施,值得称赞,但仅仅依赖于游戏公司采取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生沉迷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仅靠外界声援而不自省,才是真正的“治标不治本”。除了游戏开发者“自律”,父母的“教育”还需要级别更高、范围更广的措施。游戏开发者、社会监管者以及父母等都是孩子成长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华社:“叫座不叫好”的“《王者荣耀》现象”,暴露出我国游戏行业野蛮生长的痛点。因而,加大监管力度和深度,重点攻克突出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当然,提高监管艺术水平,还应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国产游戏行业有序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需要相关部门“一手扶犁,一手挥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