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李楠楠+范立军+高新霞+尹东旭
【摘要】 目的 分析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间的临床关系。方法 92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于术后的100 d~1年通过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巨细胞病毒 pp65抗原检测依次对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进行1次/月的检测。对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同时予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检测。比较术前与术后100 d~1年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率的差异;对巨细胞病毒感染静止期与活动期的局限性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IL-2、TNF-α水平加以观察比较。结果 依据巨细胞病毒阳性细胞等检测结果知晓, 术后100 d~1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率为32.61%(30/92), 明显高于术前的16.30%(15/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187, P=0.0101<0.05)。30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期, 局限性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分别为10、2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静止期, 局限性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分别为22、8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期, 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IL-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 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期外周血IL-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巨细胞病毒感染静止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 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能够经提高外周血之中的IL-2、TNF-α水平进而将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产生及严重程度增加。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巨细胞病毒感染;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3.02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属于当前白血病临床患者实现治愈的最为有希望一种治疗措施, 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均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期出现的重大并发症。经基础性研究报道[1], 其间存在显著的密切关系, 也属于因果关系。对其关系展开深入研究有利于增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本院选取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行干细胞移植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详细的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92例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都属于首次实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经诊断和《血液病诊断疗效与标准》相符, 均已经通过免疫学、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确诊。患者中女35例, 男57例, 年龄12~52岁, 平均年龄(37.3±5.7)岁。
1. 2 方法 对92例移植患者进行巨细胞病毒 pp65抗原检测的步骤为:①白细胞的分离:先采取5 ml的EDTA抗凝血, 运用右旋糖酐沉降法对白细胞进行分离。②细胞浓度的调整:以磷酸盐缓冲液把细胞浓度调整成1.5×106/ml。③细胞涂片的制备。④破膜、固定。⑤免疫荧光染色:对pp65 的混合单克隆抗体加抗后, 进行PBS的洗涤与晾干, 再把FITC标记好的免疫球蛋白(Ig)G加入, 放在湿盒当中, 以37℃进行30 min的温育, PBS洗涤之后进行镜检。⑥读片并判定结果:以荧光显微镜对全部细胞与结果进行观察, 其巨细胞病毒 pp65的阳性细胞表现为均匀的黄绿色或绿色, 核染色为多叶或圆形。判断呈现阳性结果的标准为:在平均2×105个白细胞当中, 巨细胞病毒pp65的阳性细胞数至少有1个或更多[2];同时应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对巨细胞病毒-IgM进行定量检测, 把其滴度<0.5视作阴性标准。全部患者进行输注干细胞的100 d~1年, 对其外周血当中的巨细胞病毒-抗原(Ag)阳性细胞数、巨细胞病毒-IgM 滴度进行检测, 保证1次/月[3, 4];
针对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需同时应用ELISA法对IL-2、TNF-α水平进行检测, 注意在该期间对是否产生巨细胞病毒感染进行密切观察。
1. 3 观察指标 比较术前与术后100 d~1年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率的差异;对巨细胞病毒感染静止期与活动期的局限性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IL-2、TNF-α水平加以观察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檢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前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情况比较 依据巨细胞病毒阳性细胞等检测结果知晓, 术后100 d~1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率为32.61%(30/92), 明显高于术前的16.30%(15/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187, P=0.0101<0.05)。
2. 2 不同巨细胞病毒感染时期局限性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IL-2、TNF-α水平比较 30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期, 局限性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分别为10、2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静止期, 局限性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分别为22、8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期, 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IL-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 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期外周血IL-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巨细胞病毒感染静止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endprint
3 讨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较为普遍, 患者机体中的免疫功能表现正常时巨细胞病毒于感染细胞内部经整合状态进行存在性潜伏, 具有较低的复制能力, 一般临床表现出是静止性的感染[5]。而机体中的免疫功能在产生抑制时, 巨细胞病毒经再次激活以较高水平进行持续性复制, 同时进入至活动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患者机体中免疫功能产生规律性的变化, 巨细胞病毒感染通常产生在进行移植术后的3个月~1年时间段[6-10]。
在本研究之中, 依据巨细胞病毒阳性细胞、巨细胞病毒-IgM滴度检测结果知晓, 术后100 d~1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率为32.61%(30/92), 明显高于术前的16.30%(15/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187, P=0.0101<0.05);证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产生率提高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相关。于干细胞移植术后的100 d~1年之内, 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 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期外周血IL-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巨细胞病毒感染静止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 在产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中也发现了, 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期, 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外周血IL-2、TNF-α水平明显高于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也揭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有可能经外周血当中的IL-2、TNF-α水平升高去增高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产生及严重程度等。
综上所述, 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之后, 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成为致使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若是产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产生会持续增高。相反, 经增高IL-2、TNF-α水平增高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产生率与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 何君.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东南大学, 2014.
[2] 丁思睿赟.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 贵阳医学院, 2015.
[3] 韩爱芝, 张婷, 王海进, 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14):
3471-3473.
[4] 李歡, 张三陵, 邓建川, 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血CM V-DNA 的定期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重庆医学, 2015(29):
4036-4038, 4041.
[5] 田正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贵阳医学院, 2015.
[6] 汪生, 刘丹波, 郑晓丽, 等. 不同方式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5, 23(5):1438-1444.
[7] 史会平, 张勇, 何东初. 26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治疗体会. 中外医疗, 2011, 30(18):102.
[8] 李元新, 李宁, 李幼生, 等. 小肠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二例的治疗体会.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1, 32(5):286-290.
[9] 王葆青, 张洁, 张含之, 等. 不同预防方案对肝移植受者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的影响. 中国临床医学, 2013, 20(3):312-315.
[10] 罗灿峤, 莫木琼, 钟觉民, 等. 检测巨细胞病毒(CMV)DNA 及其即刻早期抗原、pp65和pp67在肾移植受者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4(4):
363-367.
[收稿日期:2017-09-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