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融入

2018-01-31 18:17汪吾金
考试周刊 2017年61期
关键词:融入高职教育传统文化

摘 要:高职院校在育人实践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空间的、很必要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中有良好动能,可以期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讲究梯度,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经验。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教育;融入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历史性的复兴机遇,举国上下都在思考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肯定、作用被认知已经无需多论。现在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传承发展才更有质量、更有效果、更符合家国天下和社会公民的需要,真正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怎么办?显然应该顺势而为,在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不负自己的职责和历史使命。因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必然要求。

一、 高职院校育人实践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分析

经常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技能与技术的教育,其他事情可做可不做。文化这东西过于宽泛和宏大,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短期出成效,在激烈竞争的高职教育市场没有什么空间可谈。还有些同志老觉得做文化、做素养是多出来的事,吃力不讨好,所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放放、忙起来扔掉”。这两种观点显然都是偏颇的,但也确实在高职教育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障碍主要也来自于此。不破除这两大障碍,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只能自生自灭,很难得到真正的鼓励和弘扬。

单纯技术教育的观点之所以错误,是放弃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忽视了技术以外的技能和素养对于职业成长和人生出彩的意义和价值,消极对待文化育人、忽视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当然也是育人者自身对文化育人能力的不自信造成的。事实上,大到国家之间,小到企事业单位之间和个人之间,竞争的最终因素其实就是文化。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大自信中,最终都是要归结到文化自信。文化育人之所以难和软,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文化在外延上的宽泛和不能像技术那样方便考核所致。但从积极的方面看,正因为文化的无处不在,恰恰给教育创造了可以时时处处开展文化育人的便利,与技术教育通常需要专业条件相比,反而有明显优势,尽管可能对受教育者刺激的强度未必始终和技术教育的强度一样。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这确实是非常科学地界定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要在高职教育中有效融入,此教育理论之深入人心是成功的基础。

传统文化在现有高职育人环境和过程中客观存在。高职院校的建筑、园林、课程、教学、活动、生活……哪一处可以完全脱离传统文化?即使是最时新的技术教学过程中,也至少有尊师爱生这传统文化的存在。既然有存在,就必有其合理性。如果我们适当地规划设计和集中强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渗透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自然是给高职育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人的素养要靠养成而非教成。养成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给受教育者创设情境和氛围,让其无意间自动吸收。这就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无缝对接”“水乳交融”“无声浸润”。当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实践考核等都适度充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则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和弘扬就具备了练好的条件。

当然,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成功融入并取得积极成效,不能忽视高职学生的接受空间问题。应当承认,当前西方文化大肆入侵、西方生活方式受到追捧的情况客观存在,但能不能说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中完全不被接受呢?显然不是。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理想,其实不在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而在于不科学、不够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介与宣传。高职生处于人生的叛逆期,确实有反传统的一面,但西方青年又何曾不处于人生的叛逆期,有反传统的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人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特别是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是同步增进的,高职生亦然。他们普遍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日益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只是需要时间来加深自己的中国印记而已,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急功近利而已。

二、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动能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尽管经受过“文革”这样的大破坏,也承受着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但依然存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国人的血脉中也依然存有其基因。前些年保护和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她的生命力。这是我们今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条件和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全体国人甚至海外华人华侨的人心所向;国力提升和国运昌荣导致大国心态在年轻人群体中开始形成,文化自信已经是一种日益强烈的现实需要;各种相关文件、宣传、活动、实践已经营造了比较良好的氛围……这些显然都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时的有利条件。

物体因运动而具有能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也是如此。由于人们通常对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是日用而不自知,在一些高职教育者眼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就成了“多出来的事”,显然属于误解。越是被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就越鲜活,其在高职生上产生的成果也就越饱满、越坚实和鲜活。借助这一基本原理,可以期待,当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适当的梳理和包装,采用高职生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去融入教育实践,成效定能产生。这种融在实践中(含课堂内外)的传承与弘扬一旦成为高职教育者的自觉行为,和高职生的内在需求相结合,加上企业的参与,其共振的力度、幅度和频率将明显改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到一定广度和深度,潜移默化自动产生。虽然这种广度和深度的具体尺寸目前还很难量化检测,但应与不同院校的区域背景、专业背景、办学追求和特色一起衡量自在情理之中。endprint

长久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融入,还将产生一个行为上的惯性。累积、优化、传递的作用不但可以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会辐射到高职生职场表现乃至整个人生过程,甚至传导到更多的人群中。一旦融入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禀赋、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在社会大众中有了广泛的认知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还会对学校的形象、在校生的状态、毕业生的规格形成晕染和提质作用。

三、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实践的经验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育人非常突出梯度,所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过程时就以这种梯度为路径,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经验。

(一) “融”“善”为核,整体设计。

“融”和“善”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其本身就是来自传统文化。这两大理念统领了整个学校文化育人的实践。在“融体善本”的思路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挂帅,定方案、搞建设。学校还有专门的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具体研究指导文化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与评估。学校非常强调文化梯度育人,通过搭设梯度和层次,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三个阶梯和三个三层次当中,而且经过整体设计。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例,整体结构布局奉行传统美学规则,以和谐为美,东西中轴对称,符合杭州的秀美风格和钱塘江江滨湿地水草丰茂的特点,讲究多样统一、对立统一和整体和谐。由于校园建成的时间跨度较长,建筑色调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色调上追求基本一致,多而不杂。不同楼宇按照自己的功能与专业特点演绎“融”与“善”的环境文化。由于学校有著名的校企共同体办学体制机制,因此分院楼宇环境在融入传统文化时还有校企共同体特色;建筑立面等“融”“善”可寻;校内路名纵向“融”为首、横向“善”为先;“融池”“善湖”“融石”“善石”,以“融”為主题的园艺小品和雕塑等散落于校园各处,美化校园的同时也贯彻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大学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制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流布到校园各个角落和育人的各个环节、细节。

(二) 以研提质,有机渗透。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育人实践不是信口开河的随意之举,而是有认真的研究,以期人才培养质量由此提升。学校专门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与西泠印社合作,选拔学生传承甚至教师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自觉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多样。教学研究时,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问题是一大主题。所有课程均在考核时划出不少于20分的比重衡量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素养表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突出的学生得到鼓励。广大教师各出奇招,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学、管理课堂。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连坐法”就被有的老师用来组织分组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内容被搬到教学里来,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适当的点拨后产生积极效果。手段以研究为基础,真正使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动机、效果统一得较好。

(三) 营造氛围,滚动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这三个梯度载体。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时注重氛围的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笼罩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之中,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注入、成活、巩固。《弟子规》《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古代为人处事的优秀规则在学生中传播,并通过讲座、行为考核渗透等方式促进巩固认知。比如大力提倡和鼓励晨读行为,运用APP技术手段推进晨跑制度,学生懒散状况大大改观,身体素质明显改观,学生接受2017年浙江省大学生体制测试,进步速度很快。兼采儒法两家思想的规章制度滚动建设、严格执行。巧用“教化”和“刑罚”,校园秩序和育人效果明显提质。校标、校训、校歌充满传统文化的元素;校风、教风、学风、党员形象、教师形象等建设强调突出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实践不是机械的、食古不化的,而是和当前生活和技术条件结合,寻求有创新的传承。

(四) 联动增效,机制保障

考虑到传统文化部分的广泛性和传承的特殊要求,学校非常重视多方联动。校企联动、家校联动、校校联动、区校联动、多部门联动有一整套机制保障。依托校企共同体,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协同融入传统文化,不但使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频频出现、数量可观,而且使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更确信优秀传统文化在职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翻转课堂”更是大大提高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家庭和区域的参与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更多了一些生活化和特色化的内容。多部门的一致和与兄弟院校的一致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信息、感觉和态度上的协调。如融入墨子“尚贤”、“尚同”文化时,除了课堂内外的直接讲解,学校还设计有大量学生选优、推优、评优、奖优、助优的办法,课外还有辩各种形式的思考、交流、实践活动。融入“仁爱”“兼爱”文化,多用帮扶举措、勤工俭学、爱心传递、志愿者行动、“护犊资金”、个性化学分、社团活动等形式,广泛、深入地作为一个大主题每年坚持。互助友爱的案例举不胜举,学校还专门组织班子、出版系列丛书,推动文化梯度育人。

(五) 细、小、渐、实,立体养成

杭职院重视通过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能动性,不断使学生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上能够全方位渐进。弱化贴标签、灌理论等见效不佳的办法,注重发挥学生行动力较强的优势,把传统文化融在师生行动中,并以此作为养成传统文化素养的主线。所谓细,是融入的角度和切口细微,努力发现和使用不起眼的细节;所谓小,是不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单体容量规格,只要有用,再小也是可以的;所谓渐,是强调循序渐进,不强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要一步到位、一次成功;所谓实,就是尊重对象的特殊性,追求实质性融入。学校从职业价值观开始,渐进式务实推进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学生职业素养积累,六个学期均有不同的养成任务,引导学生在行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逐步建立起巩固的职业价值观和丰厚的职业素养。在行动中具体了解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激发兴趣、对症下药,使融入的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从而虚功实做、落地生根、增强实效。

参考文献:

[1]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23-28.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J].乡村教师,1930-03(9)//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3]汪吾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07):5-7.

作者简介:汪吾金,教授,浙江省杭州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入高职教育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