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亮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内涵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作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各大职业院校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出发,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实现配置要素的合理化,扩大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在经济转型期间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提出的人才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特点,通过对校外实践基地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教学改革策略,主要是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用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去指导本专业校外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及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行业协会指导地位的缺失是影响校企深入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资金投入政策,劳动部门对实习学生、实习企业的法律保护,行业协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应有的行业影响力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虽然大量的职业院校已经开始与企业采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但是由于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在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看不到校企合作随之带来的好处,参与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度低
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提供人力资源,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人力资源是供给侧四个要素之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度低,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甚至是无校企合作,三年级的学生自己寻找顶岗实习单位,致使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众多,岗位也遍布各个领域,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去化工单位做销售,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将来个人职业规划统统都不考虑,仅仅满足有个单位收留就可以,满足有单位实习就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没有行业、岗位的针对性,或者针对性不强,何谈人才有效供给,就无法提高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重数量建设,轻质量建设
现在学校专业基本上校外实践基地都在10个左右,有些甚至更多,很多校外实践基地连续多年几个学生去顶岗实习,甚至没有一个学生去顶岗实习,名存实亡。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上面并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根据行业发展、专业发展情况变化动态调整。
(四)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多数集中在 “订单式”人才培养、顶岗实习等方面,缺乏对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五)重建设、轻管理
虽然大量的职业院校已经开始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但较多的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后就很少联系,缺乏沟通,缺乏有效利用和管理,没有形成长期有效核对机制。没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提高供给侧适应性和灵活性,无法给企业提供所需的高质量的人才,也就无法提高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与职业院校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對策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调整校企合作协议机制、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而实现学生和学徒身份、学业标准和学徒标准、学历文凭与职业证书等方面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以成果为本的课程设计和质量评价体系主线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协议
为了明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中“学校”“企业”和“学徒”三方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三方应签订合同或协议予以保障。我校同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签署学生实习协议,协议中对学生的权益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薪资待遇、意外保险购买等,对合作开发的产品权益归属也有明确规定,以协议作为双方合作的法律保障,保障校企合作长期有效进行。
(二)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合作育人是本专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校企双主体育人,也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将从单纯的“用人”转变为“主体育人”。学校以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促进学校发展为利益诉求;企业以参与员工培训、提高企业效益为利益诉求,双方以人才培养这一共同利益点为基点,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人才共育。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由企业老师、学校的专业课老师、学校的辅导员老师共同培养,实行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企业老师侧重负责学生顶岗的岗位技能知识的培训,专业课老师侧重负责岗位理论知识的培训,不仅仅是本岗位的理论知识,而且涉及相关的理论知识都要对学生讲透,例如对交换知识点,在校外实践基地,我们学生接触多的是移动交换,但是我们老师同时要对数据交换、程控交换也要对学生讲透,提高学生将来的岗位变迁能力。辅导员老师主要侧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融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身份融合,考试与考核相融合
在本专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我们采用的考试与考核方式是基于双主体培养形式确立的,制定了“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评价考核体系,明确企业顶岗实习内容,制定企业学徒考核标准。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供给侧改革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endprint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学生的学习地点虽然已经由学校转到企业,主要身份还是没有离校的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又是接受企业的管理,主要由企业师傅传授岗位技能,同时又赋予了学徒的身份。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课程考核标准,以企业制定的岗位标准来进行考核,同时学校也要参与考核标准的制定,实现课程考试和岗位考核的融合。岗位标准的制定以企业老师为主,学校老师为辅的原则共同制定,而这些岗位涉及的课程标准以学校老师为主,企业老师为辅的原则来共同制定,而一些岗位往往涉及几门课程标准,例如在勘测、绘图、路测等岗位,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以岗位标准为基础来完成相应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能力的考试由企业老师负责,而相关理论的考试由学校的专业课老师负责,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同时通过才能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不仅仅被要求去考电工证、通信终端维修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还会积极鼓励学生去参加华为公司的认证考试,学生毕业时,不仅仅拥有学历文凭,同时也有了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与证书的双证制。学校的专业老师与企业工程师相互沟通,交流,通过对岗位技能的熟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在校外实践基地实现了教师与企业技师身份的融合。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新任教师在校外实践基地先实践、后上岗,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专业课老师除了给学生讲授相关岗位理论知识以外,同时也接受企业的培训,同时参与岗位教材的编写,由于一些岗位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并不是一门课程可以涵盖的,比如路测这个岗位,涉及通信原理、移动通信、LTE等多门课程,要求专业课老师专业知识要宽,而且还要深,要“能说能做”,能上两个讲台。
(五)建立以成果为本的实践基地的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成果为本的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学习成果评价路径,达到评价标准与预期学习成果相对应,每一个专业、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都要对应准确的预期学习成果。要打破原有教学质量评价从教开始的路径,重构教学质量评价从预期学习成果开始的路径,即制定阶段性预期学习成果——基于预期学习成果的教学设计——教学投入——教学产出——基于阶段性预期学习成果的教学质量评价路径。以成果为本重新设计该课程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摒弃“平时表现40%+期末闭卷考试60%”的考核方式,考核主体除了教师、学生本人、小组成员等,做到评价主体多样化,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和合理。
(六)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
随着产业技术进步,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本专业课程教学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
行业产业技术的进步直接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代无线通信向第四代无线通信时代的转移,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G-4G的演进直接对实践基地课程结构、内容、课程设计、评价都产生了影响,直接增加了LTE的相关课程,面对新知识的到来,老师和学生、企业工程师一起参加华为公司、中兴公司的培训,提高本专业新技术的教学质量。
(六)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
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实习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校外实践基地,学生跟随企业师傅一起工作,勘测、绘图、概预算、路测等岗位都是企业真实案例,学生融入其中,他们绘出的图纸就是企业所需真实的设计图纸,“顶岗实习”不是“演习”,而是真正用于施工的图纸,学生也感觉到实际工作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学生成长进步的很快,很快就能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乃至创新能力。
图1为成果为本的课程设计与质量评估双循环流程结构图,以本专业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为例。
图1成果为本的课程设计与质量评估双循环流程结构图
(七)建立校企合作办+基地建设合作办公室+项目组的三阶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统筹安排校企合作相关事宜。二级学院与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办公室,由专业带头人,辅导员老师,企业负责人共同组成。项目组由学生和企业老师、校内专任教师组成,分别负责合作决策、组织协调、具体项目运行。
四、结语
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级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对象,探索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等,分析原因,总结了实践的模式和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夏向东.对高中教育中研究性学习作用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1(10): 54-55.
[2]周庆林.研究性学习指导[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6.
[3]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6(1).
[4]乔春华.供给侧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9): 546.
[6]林惠玲.我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
[7]向继平.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项目化校本课程管理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5(2).
[8]秦素粉.利益博弈下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4(2).
[9]刘维涛.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N].人民日报,2015-11-11.
[10]吕景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