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
2015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当前的众创时代,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不同的层次,有的开办了创业课程教育和创业讲座,有的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还有的搭建了创业孵化平台等,不同的高校开展的情况、使用的方法、手段都不同,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成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并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同时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有着不同的运行模式,有以政府为主导的,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创新发展,加快大众创新创业;有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的,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有依托实践基地,以创业园或科技园等实践性的创业活动为载体来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
这些典型运行模式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典范,推动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自主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的体系。主要表现在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行研究,例如:创业课程理论、创业师资理论、创业竞赛理论等,但缺乏整体的、完整的创业系统理论,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也缺乏生态化发展。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众创时代,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引入“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
1.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A.G.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为我们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态系统包含多个生态因子,是由多个生态因子组成的复合体。复合体内的各因子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支撑起整个生物体的有机运行。生物体的生态因子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共同构成生态平衡。创业教育就如同生物体一样,也包含着生物因子,众多的生物因子共同构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因此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创业教育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通过信息流动、激励保障、辐射带动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统一体。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系统中以核心因子为中心,各种因子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共同达到生态平衡。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生态学理论作为依据的,我们把高校创业教育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高校作为系统的核心因子,围绕着核心因子,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由高校内部的因子与高校外部的因子共同组成。系统内部因子、外部因子以及内外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都通过高校进行着信息、资源、能量等流动、辐射、交换和循环,最终达到平衡,并促进高校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各个生态因子,促进各生态因子的快速发展。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的生态因子,更好地加以引导和发展这些因子,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因子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生态系统的各种因子紧密联系,使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了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的生态因子有内外之分,外部因子主要有:政府、地方、企业、社会、家庭等,这些构成了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外围环境。内部因子主要有:管理者、课程体系、教師、学生、创业实践等,这些构成了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环境。按照生态系统的内涵,我们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可以解读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因子,其内部管理者、课程体系、教师、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之间,以及高校与周围的环境因子,包括政府、地方、企业、社会、家庭等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资源辐射以及合作渗透等流动,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有机生态综合体。无论是外部因子还是内部因子,每一个因子中又包含着不同的因素。如管理者就包括高校的领导顶层、领导中层、执行层等,政府因子包含着政策、法规、制度等,每一个因子都有多个因素构成。
3.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创业教育。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高校自然成了核心因子。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其外部因子政府、地方、企业、社会、家庭等与其内部因子管理者、课程体系、教师、学生、创业实践等,通过高校而相互影响,同时高校因子中的核心因素大学生在内、外因子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最终又回归和服务于内、外围诸因子,内、外因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最终达到平衡,完成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内、外生态因子的平衡是关键,各因子之间、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资源辐射以及合作渗透等,以促进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同时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也为各生态因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促使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发展状况
1.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生态系统发展理论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教育部下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高校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被教育部指定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开始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这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式启动的标志。2010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了高校以创业来带动就业,随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根据GEM 调查,当时在“清华经管学院发布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中国的创业排名从2002年的第11 名提升到了2012 年的第2 名,短短十年中我们中国的创业活动成了全球最活跃的地方之一。2015年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2015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endprint
高校在此环境下,也加快了创新创业改革的步伐,但与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毫无疑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然而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参加几场比赛、举办几次讲座”上偏多,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创业课程没有系统性,高校外部的企业、风险投资还没有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形成大力支持的格局,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高校面临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创业教育的广泛需求与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要想快速发展,就要寻找影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因子及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整合和利用,形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理论的引入是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众创时代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中国高校生态系统理论发展的现状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处在萌芽状态。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维普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在篇名中输入“创业教育”,可以看到从1989-2017年,研究论文共计12369篇,而输入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可以看到近30年时间,研究论文仅有22篇;输入“高校创业教育”,维普网上数据显示共计1593篇研究论文,而输入“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数据显示研究论文仅8篇。可见中国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理论已经发展起来了,而“创业教育生态系”的理论还比较薄弱;“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正处在发展中,而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许多有关的理论研究文献也仅仅针对具体的某类型或科目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上升到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尤其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运行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就更少了。
针对中国高校实情,我们来看看具有典型性的高校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情况。自Dunn对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之后,我国学者也提出了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2012年刘月秀对“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国家政策、创业教育师资、创业教育课程等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参考;张昊民等对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我国高校建立创业生态系统,要以高校作为主体,同时对高校、企业、政府三者间进行协调调动,达到优势互补;王长恒指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要素有:高校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内组织、社会支撑和文化氛围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结才能提高创业能力和绩效。2013年董旖旎、徐阳认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包含高校、政府、企業、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周勇、凤启龙对江苏省创业教育进行了调查,认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相与西方高校的创业教育相比存在理念转换、机制设计、制度保障、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可采取理念转换、顶层设计、系统重构、分类指导等策略来实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持续的发展。2014年陈少雄对广东省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应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和信息畅通渠道,培育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2015年张倩、邬丽群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策略的优化,有利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创业型人才。2016年林航、邓安兵认为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核,对学生、师资、政府、企业等多重关系引导了连接枢纽的作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现需要具备创业型大学的诸多“创业特质”才可能促成。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文章虽然不是很多,但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萌芽的研究还是丰富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学者们不但从文化、创业、生态等不同的理论视角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研究,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切合高校现实情况的实践方法。但这些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相比,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力度还急需加强加大。
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探索
1.中国高校开始引入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探索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部分高校已经积累了一些独特的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像实践型的课堂教育、真实体验型的实战创业、创业型的企业实习等多种创业教育的模式,如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围绕科技园区、创业园等企业机构,建立了信息和资源网络等。中国高校在开展不同方式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始引入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探索。
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实践比较早的是义乌工商学院,2012年央视“新闻调查”以标题“大学生 小老板”对义乌工商学院进行了采访报道,让大家看到了义乌工商学院给学生提供的创业生态环境与大学生实施的创业实践行动。2010年义乌工商学院纪委书记、 创业学院院长何少庆在《论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构建》中认为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营造;福州大学在构建“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产、学合作的“预就业”模式和“紫金模式”,实现了福州大学从教研型向创业型的转型,打造了“创业型东南强校”。在形成创业教育系统性的基础上,福州大学又开始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尝试实践;南开大学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把创业研究中心作为核心,明确了创业教育实践的目标、构成要素和实践活动,构建了以“科研为基础、教学为核心、突出实践”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宁波市高校通过“政、产、学、研、资、介”的共建,成立宁波大学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心,依托基金中心,开发建成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见习基地、创业种子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服务团,形成了“三基一团”为一体的宁波市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作模式;东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 985、211 国家重点大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直面目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实施交叉培养,坚持协同育人,从观念、环境、制度等多层面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的内、外部资源,通过实践构建了“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教育与孵化”于一体的“三创融合”的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取得显著成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成立了一个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承担了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架起了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合作并互相促进的桥梁,形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教育模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有良好的效果;[16] 2016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实践育人文化、转变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等举措构建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努力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学院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及分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等措施,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推动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除上述大学外,中国还有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着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为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endprint
2.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高校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外部因子的政府、地方、企业、社会环境等,高校内部因子中的管理者、课程设置、教师、学生等要素,以及内外因子之间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政府出台了部分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文件,但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政策缺乏具体实施的细节,对准备创办实业的学生资金问题、税收问题等现实情况关注不够,没有覆盖到在校的全体学生,导致创业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生需求的多元性之间的矛盾;多数企业家没有认识到企业对于高校有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是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高校也是企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输出地;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创业也不是很支持,特别是家庭,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由此构成了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有偏见。
高校内部因子中,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创业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创业教育难以成为高校主体推进的中心工作,在人力分配上缺乏整体的规划,形成高校创业教育只是零散的个别部门管理和推进,财力方面缺乏实质的支持;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孵化功能低下,缺乏专门的转化机构,导致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很少,只是保留在高校作为成果的统计数据而已;创业教师缺乏,大多数教师来自高校毕业生,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缺乏多样性,企业、行业等专家、工匠较少,导致高校创业教师队伍组成单一。高校主体与外围因子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创业教育处于教育系统内部封闭发展,导致创业教育成了高校内部的事情,影响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高校与外围因子之间存在着壁垒,政府、企业等外围因子的资金是否投入到高校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如果投入,投入多少,高校这个核心因子没有话语权;同时高校内部各因子之间也很难协调,创业似乎只是创业教育教师的事情,其他学科的教师很少考虑创业的事情。同时高校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尚不健全,缺乏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3.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
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要不断改善,以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培养众创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需要引入生态系统的观念,树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观。以高校作为核心生态因子,积极发挥政府、地方、企业等外围生态因子的辅助作用,调动管理、课程、教师等内部因子的积极作用,优化内、外部各因子的资源配置和信息畅通渠道,促进各因子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循环性、开放性、持续性发展。政府要建立高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引导、扶持高校创业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多方联动协作;企业要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在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柱新企业或者高校的创新。同时为高校学生解决创业基金、实践指导教师和实践基地等问题,高校也为企业解决人才输送和员工培训问题,实现生态系统的资源互补和信息流动。社会风险投资商很多,要主动参与投资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保障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来源。家庭能够大力支持大学生到社会中创新创业,积累社会经验,实现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创业大环境。加大外部因子对高校的扶持力度,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整体架构。高校的内部创业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管理者自身要转换理念,注重高校管理系统的重构,保障高校在目标定位、课程设计、资金配给、人员分配等方面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引导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严把创业师资选拔程序,聘请企业家、社会创业人士做高校兼职指导教师,并带领学生深入到相关企业学习实践;改变培养模式,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科学构建创业课程体系,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嵌入到创业课程的整个体系中;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统一管理高校内部的创业教育,加快内部知识产权等技术转化与转让,实现高校内部因子与政府、地方、社会、企业等外部因子共同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中国高校要应用自然界生态系统发展的思维,分析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高校内、外部生态因子入手,找出高校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制定构建策略,实现创业教育各生态因子的良性互动,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2]刘月秀.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61-63.
[3]Luísa Carvalho.Creating an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EB/OL]http://www.prweb.com/releases/prweb Curveball Ltd2012/Cyprus Entrepreneurship/prweb10132564.htm.2015-09-25.
[4]张倩,邬丽群.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7).
[5]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发布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2-2012)[EB/OL].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3/20130110104009265349497/20130110104009265349497_.html, 2013-01-10.
[6]張昊民,张艳,马君.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功要素及其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56-60.
[7]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8]董旖旎,徐阳.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42-46.
[9]周勇,凤启龙.基于创新文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3):119-124.
[10]陈少雄.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育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64-69.
[11]张倩,邬丽群.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7):30-35.
[12]林航,邓安兵.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及风险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
[13]何少庆.论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4]麻黎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作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4).
[15]惠兴杰,徐珂欣,罗国锋.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8).
[16]刘畅.基于生态环境优化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实践——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2):45-47.
[17] 曹大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