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程,巩宪伟,魏婷婷
(吉林省四平市气象局,吉林 四平 136000)
受高空低涡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2月16日14时至18日08时,通化县、集安、柳河、通化、辽源和临江出现暴雪,过程降水量前五位的为通化县15.1 mm,集安13.7 mm,柳河 13.7mm,通化13.4mm,辽源12.9mm。
16日08时500hPa高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两槽分别位于内蒙东部与辽宁交接和日本海附近,脊则位于东北平原至朝鲜半岛一线;在之后的过程中高空槽逐渐东移,并于16日20时在吉林省西南侧逐步形成闭合低中心,切变中心位于吉林省中部;伴随着环流形势的逐渐东移,于17日08时在吉林省东南部切变较为明显。后伴随着低涡的东移入海,吉林省大部逐渐转为槽后西北气流控制,降雪过程趋于结束。
分析得知16日过程为前期高空槽东移,逐步形成闭合低涡,伴随低涡的移动,在切变初产生暴雪天气,降雪落区位于吉林省东南侧,成西北-东南走向;综合分析来看,此次降雪过程主体降雪落区明显,但是均有局地的强降雪,并且存在规律性的分布特征。
在16日08时地面山东与河北交界地区有气旋形成,气旋一直向东北方移动,气旋前部逐渐发展成倒槽形势,并且从17日02时可以看出,吉林省中东部地区处于倒槽的前部,受暖锋区的控制。至17日20时吉林省大部地区逐渐转为高压前部控制,以偏北气流为主。至18日08时,地面系统逐步东移,降雪过程结束。
分析地面形势此次暴雪过程分别为低压倒槽和蒙古气旋影响,16日过程当地面处于气旋或倒槽顶部有明显的东风气流时,是降雪明显的大值时段。
16日暴雪的落区在考虑斜压性的条件下跟垂直速度-4.0的区域比较接近。20日过程考虑到后期在吉林省中北部出现暴雪的地区,非暴雪地区的垂直速度值逐渐过渡为正值,转为下沉运动,不利于降雪的生成。考虑到大气斜压性的特点,降雪大值区与垂直速度大值区基本一致。
水汽通量上来看,色比越深,则代表水汽输送条件越好;而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越大,则代表了水汽输送过程中的辐散量越好。通过对比850hPa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来看:此次过程是水汽输送条件略差,但辐散较好,且过程水汽主要来自东风回流。
夏季触发强对流的比湿都在8~12k/kg,而通过分析此次暴雪过程的850hPa高度比湿含量,16日暴雪降雪最明显时刻17日02时的2k/kg的比湿基本包括了此次暴雪过程的落区,并显示水汽来源以东部海上暖湿空气供应为主通过这两次暴雪比湿分析得出,通过2k/kg的比湿分布可以大致的得出暴雪的落区。
为更好地对今后冬季暴雪天气做出准确相应的判断,正确预报出暴雪的落区、强度、持续时间等是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根本保障。
对于降水落区的把握应着眼于系统各水平性物理量场之间的配合,具有相应临界值的物理量要着重分析;同时垂直性物理量还应考虑系统大气斜压性的影响。考虑到冬季降雪的特殊性,在过程区域结束的时候,偏北气流引导下,若有强冷空气入侵且物理量配合较好,还应考虑局地性的强降雪过程。数值预报对于整体过程量预报具有较好的参照意义,降雪落区较为准确;今后预报中参考数值预报同时还应注意局地强降雪发生概率情况,结合本地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作出相应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