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准
(沈阳工学院,辽宁 沈阳 113122)
当前,全国各地区的农产品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其销售渠道问题也应运而生,有些特色农产品滞销现象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在传统销售渠道的思维上,引入“互联网+”思潮,借助互联网的新型营销模式,让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国的农业产业长期以来以其附加值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内的农产品需求十分旺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农业产品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农业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唯有借助网络营销的创新模式,才能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更好地服务三农,满足人民的需求。
(1)促进农业产品的销售力度。通过引入互联网,农产品能大幅扩宽销售渠道,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完美对接,规避中间环节的繁杂。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农产品,而商家也能缩小生产销售周期,极大地提升营销效率。
(2)规范农产品市场。互联网使得农民商家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快速推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而且,同平台上所有产品信息一目了然,透明规范,促进同类农产品合理化定价,增加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3)提供更大地竞争和销售空间。在“互联网+”模式中,农户需要充分融合互联网和农业产业及其产品,在拓宽渠道的同时,辅之以有效的宣传,比如头条号、抖音等产品,能在网络中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进行宣传,从而迅速建立市场效应,让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乃至小散户,都能与大企业一样在网络销售中出于同一起跑线,大大提高了网络销售的便利和竞争性,也给予中小企业很大的成长空间。
我国农业产业的互联网市场营销起步晚、底子薄,无论是来自外部还是产生于内部的矛盾和压力都不少,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1)互联网技术、设备不完善。虽然近些年国家加紧在农村布局互联网,农村的互联网环境有了质的改变。但不得不承认,农村的互联网硬件设备还是相对落后,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程度更低,无法满足人民对互联网的需求,反过来又极大地制约农村产业的市场营销渠道。
(2)农民网络营销意识薄弱。在国家的大力普及和推广下,网络知识不断普及,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基本停留在娱乐、浏览新闻等层面,对网络销售模式意识不足,甚至对其安全性和便捷性存在误区,也无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对网络销售农业产品能带来的效益存在疑问。因此,在目前大部分农户教育素质偏低的背景下,要使其大力投资网络营销渠道的可能性不大。
(3)特色农业产品的物流配送不及时。毋庸置疑,物流配送在产品销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农村的物流配送一直是一片蓝海,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当下来说,鉴于农产品容易腐败变质,大多数都不宜长期保存,尤其是现今人们对原生态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需求旺盛,更是为农村产品的物流配送提出了很大的难题。
(1)加强农村网络设施建设。针对当前东西部农村地区和农村与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要与当地政府统筹谋划,加大财政支持,各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坐等米下锅。
(2)提高农户“互联网+农业产业”的意识。政府要加大“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户的互联网基础操作知识和技能应用。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宣传互联网营销的好处和作用,提高对互联网的亲和度和认同度,利用微信、微博、淘宝等平台扩大“互联网+”的营销宽度。
(3)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物流公司要针对农产品新鲜、易变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抢占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配送力度,培训相关的高素质配送人员,提高买方与卖方的用户体验。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市场营销出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主观认识还是客观条件都不成熟,要想真正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突破,还需要多方发力,齐头并进,创新销售渠道,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