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跃
(真实传媒有限公司《72小时》栏目主编)
“记录城市,温暖生活”是《72小时》的一个Slogan,非常形象地传达了这一节目的定位。《72小时》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一档短纪录栏目,时长26分钟,每周一期。每期节目会择选一个公共空间,采访在此出现的不同人群,询问他们此时此刻出现在此地的原因,并邀请他们进一步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有点像偶遇邂逅式的随机采访。日本NHK也有一档老牌栏目《纪实72小时》,至今已经开播10年,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72小时》脱胎于这档栏目,但并不受限于此。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72小时》找到了很多自己的方法,也融入了很多自己的特色。
《72小时》聚焦的是当下上海这座城市人的生活,人的状态,以及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和遭遇,面临的生活问题。因为城市现实题材纪录片一直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传统和特色,所以《72小时》希望发扬和保持这个传统,拍摄制作反映当下普通人的生活,而其中展现普通人的勤劳、善良、坚强、乐观,这些宝贵的品质常在拍摄中令人感动和震撼。
在某一集拍摄上海的一家“老伯伯的内衣店”,它是有一个30年历史的店。店老板患有癌症,开了一个为老年人提供内衣的小店。对老伯伯来说,开店赚钱并不是最主要的,这更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拍摄中拍到的一位阿姨已经成了摄制组的好朋友,巧合的是,上个星期《72小时》在上海的思南公馆度过了1周岁的生日,节目组以图片配文字故事的形式,做了一期展览。这位阿姨也来到现场,还和自己的图文故事拍了照片。
这也是做《72小时》这档栏目的一个乐趣,在拍摄过程中,不仅被拍摄对象身上的一些品质所感染,同时也可以和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他们也激励节目组继续做这样题材的节目。这对节目组来讲是特别大的支持和鼓励。
从2017年的11月份到现在,《72小时》拍了很多集的节目,而它之所以充满生命力,首先来自于节目选题的充分与吸引力,可以做到题材制胜。
栏目创立之初,很多人担心我们的选题难以为继,但投入制作以后,发现选题是源源不断的。栏目开办了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制作了近50集节目,拍摄了城市各个不同的角落。已播出的节目如轮渡、驾校、医院对面的便利店、宠物医院、美甲店、麦当劳、24小时的网红面馆、整形医院等,都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和点击量。
栏目针对年轻观众群体的收看习惯和传播特点,注意栏目的宣传推广工作,节目已在bilibili网站上线,并与梨视频、“上海全知道”等知名公众号,澎湃等长期深度合作。其中,与梨视频合作推出的“宠物医院之阿姨送别18岁狗狗安乐死”微博点击获得了超过5000万次点击量,“美甲店之60岁阿姨爱美甲”获得超过500次点击量,“治愈人心的美食广场之卖菜阿姨”获得了超过800万次的点击量。
我们以“阿姨送狗狗做安乐死”的节目为例。其实我们在拍摄宠物医院的时候,这位阿姨选择凌晨三点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不想让任何人知道,结果被《72小时》拍摄并播出以后,全世界都知道了。
节目播出之后,节目组与她进行了沟通,出乎节目组的意料,她并没有生气。她说:“我当时送了狗狗确实不想让太多人知道,但是这个视频播出以后,我周围的所有朋友,真的能够感受到我与狗狗的很深厚的感情。”她自己释怀了,也认可了节目组的拍摄。
这样的拍摄就是节目组希望用打动人心的感情、大爱,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希望传递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希望得到拍摄对象的理解。
再举一个例子,当时节目组在做一集街边很小的美甲店,一个女孩进来看见我们的长枪短炮,坚决拒绝拍摄。当时注意到她的靴子很好看,就从靴子聊起,聊到以后就聊到她的服装,再聊到美甲。这样轻松的聊天之后,她放松了下来,也知道节目组不是那种特别正正经经的新闻采访,她于是就放松了下来,开始慢慢分享她的故事。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很内敛,遇到一个陌生人,你架着长枪短炮,让她将内心心底的故事和生活呈现出来,很多人是拒绝的。节目组在拍摄中发现,很多人倾吐的内容,往往取决于你的采访者,编导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72小时》节目组尽量避免新闻式的采访,往往从家常拉起,争取做一个接地气的采访,所以节目组会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有时候,节目组也会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这样的聊天状态会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有助于完成节目组的拍摄任务。
《72小时》的成功还在于节目从年轻人的视角来切入,从而引发观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群体的认同与共鸣。《72小时》的受众是20岁到45岁的群体,因此,从节目的制作和选题上,更加关注当下生活的话题,尤其是目标观众所关心的话题,比如说城市里的打拼、大龄剩女的婚恋问题、买房卖房的话题。这都是栏目组在拍摄过程中提问的方向,也是栏目组所擅长的。因为《72小时》栏目的主创编导人员全部是80后或者85后,栏目组成员自己在上海的生活中也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便于栏目组向被采访对象提出我们的疑虑。
比如一期麦当劳的节目。这集节目里,栏目组采访了很多年轻人,因为麦当劳的客户群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这个采访,当时是在深夜十二点。其实真正采访之前,我们有半个小时的聊天,因为我自己也不是上海人。我把自己刚来上海时候的打拼经历跟采访对象分享,慢慢两个人之间建立了信任之后,才会有后面的他讲他学徒经历和努力还贷款的经历。因为大家站在同样平等的视角相互交流,所以更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也让他们理解我们拍摄的目的。
《72小时》在2018年年初做了一个合辑《1000小时的偶遇》,也是2018年十佳纪录片的片子。《1000小时的偶遇》是年初以《72小时》栏目创办后拍摄的十多集的节目为素材,制作的一集合辑。从这一集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72小时》这个栏目的意义所在。虽然每一集节目,拍摄的都是城市中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当我们把不同地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的故事聚集在一起,我们就逐渐积累出这座城市的心灵史。这是创办《72小时》栏目的初衷,也是全体主创的终极目标。
《72小时》这个栏目还很年轻,受到过不少认可,但也有很多质疑,但这对栏目组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因为栏目组都很享受这样的采访过程,每次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刷新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和生活的认识,跟每个人聊天确实很有意思,我们经常会被感动。这也许是栏目组最大的收获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