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倩倩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600)
儿科治疗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喘息、支原体肺炎和慢性咳嗽等,由于患儿的身体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免疫力较低,因此容易导致呼吸系统感染。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除了给予对症治疗,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1]。为提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效果,增强护理疗效,本文总结了儿科呼吸系统的护理方法,如下。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2017年9月诊治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儿65例作为护理对象,患儿均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有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和咳痰等。患儿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为(5.37±0.16)岁。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可以配合各项护理工作的进行;排除患儿有其他与本次研究的疾病。
所有患儿均进行同样的临床护理干预,首先要提升患儿治疗的舒适度,所有护理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护理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刺激。及时清理患儿口腔、鼻腔和咽喉部位的分泌物,保持呼吸系统的通畅,并注意病房内通风和消毒。鼻塞护理:患儿有鼻塞症状时要先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随后用0.5%的麻黄素液进行滴鼻,一次2滴即可。哺乳期的婴儿要在哺乳前15min滴鼻,使鼻腔通畅,正常进食。咽喉护理:注意观察患儿的咽喉是否有化脓、水肿和充血等组织,若患儿有咽部不适时可在口中含服润喉片。
高热护理:高热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温度过高不仅会加重病情,对身体其他器官也会造成影响,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降温,例如头部冷敷、酒精擦拭腹股沟等,同时按照医嘱进行药物降温。叮嘱家属严格按照医嘱喂药,若患儿有哭闹、吐药情况时要适当补充,保证药物效果。
饮食护理:鼓励患儿多进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饮水,每日更换菜谱,以多样化的食物让患儿主动进食,补充营养。若患儿无法进食、有营养不良迹象时可以给予静脉营养支持[2]。
健康教育: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多由病菌感染导致,因此要对患儿和家属开展科学的健康教育,隔离传染源。肺结核疾病的患儿要加强隔离治疗,避免疾病扩散;流感患儿要叮嘱家属多通风、勤洗手,不要与流感人群解除,进食后用熏醋的方法对餐具和室内进行消毒,室内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家长要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季节交替时节,要防治小儿出汗过多或着凉。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的患儿要增强自身免疫力,多参加室外体育活动,穿衣量要根据季节和温度妥善调整,避免过冷、过热。
流行病观察: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预防高热、抽搐等发生。检查患儿口腔黏膜有无溃疡、皮肤有无皮疹、咳嗽性质和神经系统症状等,早期发现麻疹、百日咳、猩红热和流行性脑脊髓炎等传染病。当发现患儿后咽喉后壁脓肿时要立即同时医生进行处理,防治脓肿破损后脓液进入气道引发窒息[3]。
本次对65例儿科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护理中,有32例患儿未上呼吸道感染,约占49.23%,哮喘15例,约占23.07%,小儿肺炎10例,约占15.38%,反复咳嗽8例,约占12.3%。所有患儿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病情痊愈出院,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价较好。
儿科治疗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咳嗽等,由于小儿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机体免疫力较低,因此容易被细菌侵袭造成感染。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伴随着高热、咳嗽等组织,若治疗延误不仅会累及肺器官,对身体其他器官也会造成影响,因此要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和护理[4]。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干预需要对患儿进行全面护理,包括患儿的病情观察、饮食、心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患儿在患病后会出现哭闹、恐慌、抵触治疗等情绪,护士要用轻柔的话来安抚患儿情绪,用小朋友之间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鼓励患儿勇敢战胜病魔,提升患儿护理的依从性,为早期康复奠定基础。密切关注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例如体温、呼吸和咳嗽情况等,并详细记录,用于评估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5]。患儿的饮食供应对于提升身体免疫力非常关键,鼓励患儿多进食,补充营养元素,同时多参加室外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对患儿家属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告知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效果和生活注意事项,消除家属疑虑,取得更好的护理配合,主动在生活中规避疾病的复发因素,降低疾病反复发作的风险[6]。
综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喘息和反复咳嗽等,需要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和护理,预防并发症出现,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保证临床疗效和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