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析

2018-01-31 13:09:21王占仁
关键词:建构学科政治

王占仁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点的应用型学科,一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最为关切、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实际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何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二者又如何有效实现双向建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破解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当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应用理论学科部分,二者在目标、内容、方法、功能上高度统一,相辅相成。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探索二者之间的双向建构,推进其耦合与联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将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有助于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

一、问题溯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兴的研究方向,一个是学科,一个是研究方向,二者的关系如何建构呢?创新创业教育可不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呢?对这个问题会有两类不同的看法,一类是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但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的学者,他们以管理学或教育学为学科依托,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二级学科来建设,这些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为二级学科,可以比肩而立,等量齐观;另一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不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学者,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固有的原理、史论、方法、比较四个支柱方向出发,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拒绝接纳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

以上两类观点,一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两个不同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试图建构同等交往的关系。这个固然抬高了新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现实的学术框架下,暂时还难以实现。第二类观点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婉拒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门外,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人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第二类问题,张耀灿先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理论学科两个部分。基础理论学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两部分,原理、史论、方法、比较属于基础理论学科中的主干学科,分支学科则以研究对象作为分类标准,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两类。应用理论学科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和职业群体两部分,而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爱情婚姻道德教育等则归入应用理论学科中的非智力开发研究[1]。张耀灿先生确立的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既有自己的学科边界,又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有效解决了学科建设中的“关门主义”问题。这里所说的学科“关门主义”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2]中批判的“关门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科“关门主义”的策略也是孤家寡人的策略,也主张所谓的“纯粹”和“笔直”,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走的实际效果。学科“关门主义”俨然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向之掌嘴,而顽固派则向之嘉奖的东西。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理论学科的科学划分解决了认识上的分歧和困惑,为有效地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等新兴的研究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使得一大批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际应用的研究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二、理论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理论的依据是什么?这要回到起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初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是什么?就是要将党和国家的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自觉行动,这是国家发展需要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有机统一。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原则,以此来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一条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3]。这是马克思在反驳剥削阶级思想家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和准心主义天才论而提出的。利益是激励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意识活动的客观动因,正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呈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离开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离开生活的现实,去空谈理论和理想信念,只会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引起别人的反感。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非常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他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4]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江泽民指出,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4](P83)实践证明,我们党从来都是靠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来赢得群众的爱戴与拥护,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大学生思想发展和成长成才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有效破解制约大学生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这样的问题涉及到学生思想发展、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其中,国家、学校、学生都极为关注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关联最为紧密的,主要是就业创业问题。就业创业无疑是当前最受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就业创业的重点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新时期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当前普遍遇到的就业创业、创新创业问题既是民生之本,也是发展动力之源,既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发展战略,也事关人才强国战略;既事关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也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创业寄托着无数家长的希望,也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深刻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和人生态度,这里面蕴含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5]对于这样的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必须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对于学生普遍面临的就业创业、创新创业这样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必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空喊结合,却只注重知识传授,缺少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得实效落空。

三、关系建构

关系至少涉及到双方,稳定健康的关系需要对双方有益、有利。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这种关系建构能给双方带来什么呢?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种以创新为动力的时代特征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产生深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有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适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服务。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新载体。首先,创新创业教育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指导思想,表达着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体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价值观正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导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的勇于创新、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创业价值观正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再次,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创新创业教育既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理念,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实践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关心学生的实践体验。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个体体验对于意识形成和能力培养的突出作用,通过各种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重大关切相契合。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以创促就”发展的需要,为扩大就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动力源泉。再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原有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法,实现从注重知识到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对开创性人才的培养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传承和拓展作用。这种传承与拓展具体表现在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传承四个方面。目标的传承和拓展方面,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国家需要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要使培养的人更具超越性,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内容的传承和拓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塑造良好的创业品质和人格提供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利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拓展。方法的传承和拓展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传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激励法、榜样示范法等。同时,又拓展了实践体验,采用探讨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核心,注重体验和引导。手段的传承和拓展方面,二者都突出强调理论与时间的联系与互动,都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重视实践,还要切实建立起“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具有价值引领功能,创新创业教育为什么需要这个价值引领呢?因为如果缺少这个价值引领就会迷失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去创办企业吗?创办企业就是创富吗?那么富起来之后又干什么呢?这就客观地提出了价值引领的问题。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下,才能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们回信中谈到:“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6]这就是当前最强有力的价值引领:首先是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矢志奋斗;其次是艰苦奋斗,锤炼意志品质,增长智慧才干,这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科学要求;再次是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当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最核心的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创新创业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7]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逐步形成并树立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相匹配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创新创业主体基于个人需求和国家、社会需要,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目标的认识以及对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标准。主要包括创新创业价值目标、创新创业价值评价、创新创业价值选择三方面内容;区分为以创新创业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机会型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自我雇佣型创业四个层次。我们提出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创业价值观,其精髓是讲求实效、创造价值;基础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助力,联动发展。目标一致,共同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贡献;内容相通,都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强调理想信念激励和精神动力凝聚;方法相容,共同聚焦针对性和实效性,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增强实际效果;功能相合,既确保方向正确,又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确保实现功能的相互促进。这是二者实现双向建构的理论基础,要想真正实现二者的双向建构,还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增强双向建构的驱动力量。就内部驱动力而言,学生、教师以及高校三个因素直接构成二者实现双向建构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关注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饱含兴趣地为达成目标而承担责任。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必备的知识,更要确立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平等互动教学理念。从高校内部因素来看,高校要从课程设置、基地建设、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等方面推进学习情境的创设。从外部驱动力而言,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为二者的双向建构提供了外部推动力。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人才来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资源和政策为二者的建构提供保障,都是推动两者双向建构的重要外部促进因素。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7-10.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16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3.

[4]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74-7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2).

[6]习近平.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15/c_112 1487775.htm,2017-08-15.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2).

猜你喜欢
建构学科政治
【学科新书导览】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超学科”来啦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