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占春
(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 日照 276800)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山东省核工业地质队在该区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发现了笏山、西陡崖、西沟等中小型金矿,改写该地区“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找矿历史。随着“攻深找盲”工作的开展,在已有矿山的深部和外围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已成当下金矿勘探的必经之路。笔者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发现:区内金矿床主要受NE向断裂控制,其中台前-陡崖断裂是区内主要导矿、控矿和容矿构造,具有矿化蚀变强、纵向延深稳定的特点,其深部是开展已有矿山深部及外围勘查的有利区域。
研究区位于山东省栖霞市西城镇北部,陡崖金成矿带东侧。区内地层广泛分布,主要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荆山群,新元古代蓬莱群,中生代莱阳群、青山群和新生代第四系,其中古元古代粉子山群为原始矿源层。
2012年山东省核工业地质队在台前-陡崖断裂的纵向延伸区-马家疃地区施工了两个深孔,圈定金矿体11个(史宏江,2016),除Ⅰ-1号矿体外全部赋存在台前-陡崖断裂带内,赋矿标高为+165m至-943m,矿体产状受断裂严格控制,总体走向28°,倾向南东,倾角21°~50°,平均厚度0.48m~4.83m,平均品位1.01×10-6~22.84×10-6。
(1)矿物成分主要为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等,次为褐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等金属氧化物。
(2)根据矿物组成、结构构造、蚀变等特征,区内矿石自然类型为黄铁绢英岩型矿石;根据其成矿地质特征及矿物组合特征,结合蚀变特征,区内矿石工业类型划分为低硫破碎带蚀变岩型。
(1)区内矿体主要产于台前-陡崖断裂蚀变带中,在剖面上矿体呈群带展布,其上、下盘围岩均为绢英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化构造角砾岩等。
(2)区内主要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钾化、碳酸盐化等。受岩石构造的影响,整个蚀变具有多期性的特点,矿前蚀变主要为钾化,成矿期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成矿后主要为碳酸盐化。
根据周边矿山资料研究,金矿石中多数铅的模式年龄属中、新元古代,与区内元古代岩体的成岩年代相当,而老于矿床的形成时代(燕山期);金矿中的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与本区古老的变质岩系的δ34S值相近,说明矿石中的硫来源于古老的变质岩系。
研究区内金矿床分布既受NNE向断裂构造(台前-陡崖断裂)控制,又受先成基底东西向构造制约的因素,造成金矿床呈大致等距分布,而且在主矿带及其下盘支矿带上矿床呈近东西向对应出现。
马家疃地区与金矿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浆岩为玲珑序列花岗岩,该序列岩石是胶东地区最发育的侵入岩之一,亦是与金成矿密切相关而倍受关注的侵入岩,被称为金矿成矿的衍生矿源岩系。
胶东地区矿产丰富,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作用强烈,成矿类型以中低温热液脉型为主,其次为斑岩-矽卡岩型。按照矿产的空间分布,自西向东大致分为7个成矿区带:①莱州西北部成矿带、②招远-平度成矿带、③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区、④胶莱盆地东北缘成矿区。通过山东省核工业地质队在该区开展的深部钻探结果可知:台前-陡崖断裂,走向、倾向延深稳定,矿化蚀变强,深部-1000m存在“金第二富集带”,该富集带深部未封闭,资源潜力巨大。
(1)地层中含有的破碎带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是区域内直接的找矿标志;石英和黄铁矿是区域内主要的载金产物,也是形成矿床的重要标志。
(2)区域性的北东向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平行断裂构造是矿床赋存的重要构造标志,较早时期的前人矿产采集遗迹对寻找金矿产地具有指导意义。
(3)高级化率、低磁场的线状串珠状异常带、低电阻带中的高压电阻率异常的地球物理特点是矿床存在的间接标志。
山东栖霞笏山-西陡崖金矿为大型中低温蚀变岩型金矿,赋矿断裂为台前-陡崖断裂。随着近年来勘探深度的不断加大,该断裂深部发现“第二富集带”,成矿潜力凸显。下一步工作,我们要树立信心,立足于实际,在现有勘探成果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在矿区深部和外围开展勘查工作,力争实现大型向特大型矿山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