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彬 黄延珺/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着力探索创新农机购置补贴、秸秆机械化还田等促进农机化发展政策措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江苏农机化发展先后经历体制转换、市场引导和依法促进的历史阶段,实现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再到高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正步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快速、高质、全面、可持续的新特征。
装备水平量质同增。1978年,江苏农机总动力1163万千瓦,经过40年的发展,全省农机具品种增加到11大类113种,总量达到830万台,农机总动力4991万千瓦。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等从无到有,并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大中型拖拉机则由1.2万台逐年上升至18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比例超过2.2∶1,集耕地、播种、施肥、镇压于一体的复式配套机具应用广泛,拖拉机使用效率越来越高。
作业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江苏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主要农作物、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5.6%、51.7%、52%、57%、48.5%、54.2%。其中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为:小麦98.2%、水稻90.1%、玉米80.7%。农业生产全面实现以人畜劳动为主向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转变。
管理服务不断规范。一是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目前,全省共有农机化管理机构1218个,人员4026人,农机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机构健全。全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率、检验率和农机驾驶人员持证率持续上升,事故发生率连年下降。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11803个,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数量占总量的82%,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面积占农机作业总面积的78%。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机化通过优化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资源,突破人畜力所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得到有效提高,水稻机插秧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单位面积收入成倍增长。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全省农机化年经营收入300亿元以上。
数量快速增长与装备利用率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下,农机购置成本减少,数量大幅度增长,部分机械呈过剩趋势。2018年,江苏亩均农机动力0.65千瓦,超过日韩等发达国家。目前,全省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7万台,富余7万余台。另一方面,由于农机维修难、维修贵,农民养成重购买、轻维修习惯,农机更新速度加快,使用年限大大缩短,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部分农民亟需的适用型机械缺乏,有效供给不足。
装备智能化与技能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需求的变化,农业机械逐步向智能化、集约化发展,操作、维修、保养需要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但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流失快。2018年,全省共有农机从业人员149.8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8.3%,持农机驾驶证人员占比36.4%。2018年,全省830万台农机具,仅有农机修理工16268人,比例为510∶1,农机维修技能人才十分缺乏。
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一是地域间不平衡。2018年,苏南地区的张家港、武进、江阴等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0%以上,达到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标准,高出苏北最低的县1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间不平衡。农林牧渔业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同步,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以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仅在50%左右,大豆、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高,同一农作物的不同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相差也较大。三是装备结构不平衡。小型拖拉机和大中型拖拉机的比例依然较大,达到报废年限的大中型拖拉机约占总量的10.5%,达到报废年限的小型拖拉机约占总量的55%,达到报废年限的联合收割机约占总量的20%。
统筹发展,更加注重政策的叠加效应。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的品种、标准,尊重市场规律,加大农机供给侧改革力度,既要防止机具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又要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积极发挥金融政策作用,制定农机化信贷支持政策,解决农机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大力实施农机政策性保险,提高事故后恢复生产生活能力。规范实施农机化作业补贴,探索秸秆机械化还田补助资金发放的方法流程,推广水稻机插秧等作业补贴。整合农机化项目实施,增加基层自主权,减少行政成本,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均衡发展,补齐农机化发展短板。始终把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放在第一位,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推进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主要环节机械化程度。加快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积极整合科研、生产、推广等方面的力量,通过项目带动,引导研发一批高效设施农业急需的农机产品,推广一批成熟通用的装备,配套一批特色产业专用机具,提高畜牧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
持续发展,注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绿色生态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加大节水、节肥、节药机具试验示范力度,加快推广农机深松整地、精准施肥、高效植保、节能烘干、畜禽粪污处理机具。积极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高性能大马力农业机械,适当调减低性能、小马力农业机械,增加配套农机具发展力度,配套比提高到3∶1。探索研究农机报废补偿机制,扩大补贴范围,把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农业机械尽快淘汰,提高农机节能减排能力。
创新发展,研究市场化条件下农机化发展新思路。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新机具免检,推进农机维修网点审批证照合一,提高农机试验鉴定、购置补贴、维修监管等服务事项信息化水平。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管、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公共服务投入力度,解决镇村两级农机化工作人员不足、经费短缺的难题,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尊重市场主体意愿,引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土地经营权、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等资源有效整合,使其成为既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又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双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