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克尔凯郭尔间接性的思想

2018-01-30 08:46凌华东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真理讽刺

凌华东

【摘 要】对于克尔凯郭尔,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他的存在主义、孤独的个体以及宗教信仰,而人们似乎对于克尔凯郭尔的另一大思想特征——间接性是忽略的。间接性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他的假名写作发表文章中看出间接性,也可以从他所主张的观点即对于讽刺的赞同等中看出间接性。当我们了解了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性思想,会更好地了解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间接性;假名;讽刺;真理

首先,我应该对间接性加以解释,什么叫间接性?间接性的意思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会认为间接性是与直接性相反的,当你知道什么叫直接性后,相反的意思就是间接性。在我看来,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性也就是双方发生联系时,通过同一个媒介产生联系,没有这一个媒介双方是发生不了联系的。而这一种间接性的思想,在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的地方体现出来,稍后我会一个一个详细解释与分析的。

一、假名:间接性的人格载体

说到假名,我会想到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对于柏拉图所写的书中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我们很难否认柏拉图所理解的苏格拉底的形象为我们后世提供了一个很准确的苏格拉底的形象,当然,我们也很难否认柏拉图是有意借助苏格拉底的形象为自己的哲学打开出口。而对于克尔凯郭尔的假名写作,就充满了浓厚的哲学与文学色彩。

有很多文学作家认为文学一旦落于纸上,就与作者本人失去了联系,这是一个否认文学作品内容与作者本身经历以及想象的最好的托辞。当然,克尔凯郭尔也有这样类似的想法,“他发表文章总是用不同的笔名,似乎在利用笔名这样的面具,利用飘忽不定的伪装来与他的笔名或所塑造的人物所赞同的观点保持距离”【i】。克尔凯郭尔认为他自己与这些用假名写作的书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他不会对他所写的每一本书都负责。克尔凯郭尔的每一个假名的作者,就对应着他认为的哲学观点,但是并不等于说所有作者的结合,就是他全部认为的哲学观点的集合,也就是克尔凯郭尔所认为的哲学观点的集合,因为克尔凯郭尔认为他与这些观点是没有关系的,这一点是具有哲学化的色彩。

那么为什么克尔凯郭尔要用假名写作呢?克尔凯郭尔是一个喜欢想象的哲学家,他喜欢虚构,因为这样的假名的方式,可以使得读者进去不同的作者所写的作品世界中,令读者感同身受。虚构的类比符合克尔凯郭尔的个性,不仅在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还在于他从来不向读者直接留白。克尔凯郭尔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所以他内心忧郁,再加上在那个时代并没有人真正地理解过他,所以他并不会向他人直接诉说,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向他人诉说自己心中所感所想,如果他人理解不了,并没有什么关系。当然克尔凯郭尔这样做是有着双重的目的的:“用一种令读者感到亲切的方式来表达完全不同的人生观所独有的特性与实质,同时,让读者根据自己所接受到的内容得出结论,这样不同的观点就可以为自己辩护了,外界也不会在它们之间进行武断的评判或臆断” 【ii】。

克尔凯郭尔的这种假名的方式,从而反映出克尔凯郭尔的孤独忧郁的性格,克尔凯郭尔的读者所喜爱的也许就是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借助于不同的笔名显示出来,也许就是克尔凯郭尔内心的抑郁不安,也许就是读者可以进入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世界,感受他的孤独忧郁。

二、讽刺:间接地反应了克尔凯郭尔的哲学范畴与人类交往的间接方式

首先,我得对我所讲的讽刺做一个解释。我说说的“讽刺”并不是和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讽刺”的意思相同,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讽刺”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指责和嘲笑他人,是个贬义词,而我所说的“讽刺”与我们所认为的“讽刺”的意思是大大不相同的。

提到克尔凯郭尔的“讽刺”,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与其他人进行辩论时,他会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得对方纠正、放弃自己的旧思想与旧理论,从而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因而我们会把苏格拉底的这种辩论方法叫做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而苏格拉底式的讽刺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会直接说出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思想理论,通过一些质疑给予人们一些提示,使得人们对自己原有的想法产生疑问、独立思考,从而可以产生正确的思想理论,这里也就有了苏格拉底所谓的“助产术” 【iii】,而克尔凯郭尔对于苏格拉底这样的讽刺方法是大加赞赏的,他认为“以期引导听众独立思考”“这是对现代死记硬背法的一个绝妙嘲讽,这种方法不是引导人们从事独立的精神活动,而是让学生机械地复述” 【iv】。在这里,克尔凯郭尔提出“讽刺”这一观点的目的。

克尔凯郭尔所认为的“讽刺”是“在内心的讲坛上永远突出自我的伦理的道德,表面上(和众人有关的)从自我中无限地抽象出来的善的教养,讽刺是二者的结合” 【v】,在这里我所想的是一个人内心与表面上所想的是不一样的,个人的道德上的真诚引导思考的灵魂向前进,但是一個人不会直接说出来,是一种无限的抽象,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而克尔凯郭尔的这段话就突出了他所认为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一个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的讽刺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平庸的讽刺家”“讽刺是是要遭到左、右两派的猜忌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真正的讽刺家完全不属于大多数人的原因” 【vi】,克尔凯郭尔否认群体,崇尚个人,认为人们应该更多的是关注自身而不是什么群体,同时他也认为认为群体会扼杀人的天性的,这就是克尔凯郭尔为什么会极力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理念。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克尔凯郭尔提出的另外一个专有名词——英雄史诗中体现出来,他认为的英雄史诗,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为了自己的理想慷慨赴死,比如苏格拉底。他又认为“英雄史诗只与每一个个体有关,英雄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无关的” 【vii】,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个体范畴。不仅如此,克尔凯郭尔又提出一个观点“我全部的存在本质上就是最深刻的讽刺” 【viii】,这里克尔凯郭尔将讽刺与存在联系起来,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是我的存在即个人的存在,在《克尔凯郭尔日记选》一书中,克尔凯郭尔还拿苏格拉底为例子,苏格拉底与在他同一时代的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当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是人,但是苏格拉底在探究一个深刻的问题:做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不仅间接地反应了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也就是个人的存在,而且再一次间接地反应了克尔凯郭尔的个体范畴,一个讽刺将克尔凯郭尔最为重要的两大哲学范畴都间接地体现出来了。

讲到这里,我们对于克尔凯郭尔的讽刺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所说的与所指的二者之间不相一致,但会留下一些提示,使得人们独立思考。克尔凯郭尔对于讽刺认为是“人类交往的间接方式” 【ix】,那么克尔凯郭尔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这是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克尔凯郭尔曾经发文反驳一家报纸出版社,认为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没有人帮助克尔凯郭尔,反而对于克尔凯郭尔指指点点。于是克尔凯郭尔认为一个人用讽刺的方式,多少会把他所表达的东西隐藏掉一点,让别人自己去独立思考。而且在克尔凯郭尔那个时代,人们不可能直接谈论基督教与伦理行为,因此,克尔凯郭尔认为讽刺是一个“隐者” 【x】,运用“隐者使他得以不必用直接宣扬的方式,不必招來他未能实践其宣教的非议” 【xi】,这也是克尔凯郭尔为什么这么赞同讽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他所认为讽刺是人类交往的间接方式的重要原因,所有的东西没有必要都说明说透,留一点让人们自己思考的空间,这样可以促进敏于思考的灵魂向前进。

三、真理是间接教授的以及从中反映出人与上帝的关系

讲到克尔凯郭尔对于真理的观点,我必须再一次地提到柏拉图的“回忆说” 【xii】,柏拉图认为人本来就是有真理的,真理一直在人的心里的,人只能通过回忆从而回忆起真理。柏拉图的“回忆说”是对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xiii】的扩展,“助产术”可以让人们独立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回忆真理的过程,因而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于真理是如何获得的看法——真理是可以直接获得的。

克尔凯郭尔对于真理怎样教授的思考是基于柏拉图的观点上的,但他又是反驳柏拉图的“回忆说”的。克尔凯郭尔认为真理是间接教授的,跟柏拉图的观点是不同的。当我们讲到“教授”二词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老师与学生,在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中,就将老师替换成了教师,将学生替换成了信徒。我看了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片段》后,我觉得学生与信徒在大体是相同的,但是教师与老师就有相当大的不同了。

于是,接下来我就来分析一下克尔凯郭尔这两个哲学名词吧。

首先,我先讲一讲信徒吧。在《哲学片段》中,克尔凯郭尔将信徒分成了“与主同时的信徒” 【xiv】即“第一代再传信徒” 【xv】与“新近一代再传信徒”【xvi】,光看名称,我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人们获得真理的时间的先后,“与主同时的信徒”是和上帝一个时代的,而“新近一代信徒”是比“与主同时的信徒”晚一个时代的信徒以及之后更晚的信徒,而这里我觉得他们只有获得真理的时间的先后不同罢了,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克尔凯郭尔认为“信徒是没有真理的” 【xvii】,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其实回答这种问题很简单,如果信徒有真理的话,不就同柏拉图的“回忆说”一致了吗?所以说,信徒是没有真理的。克尔凯郭尔又提出了一个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很重要的哲学名词“瞬间” 【xviii】,他认为,当信徒在瞬间中接受了真理后,信徒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变化,这叫做“归正” 【xix】,接受真理后,信徒又开始悔悟自己的人生,心里发生了变化,就像从无到有的一种变化,人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这叫做“重生” 【xx】。

接着,我再来讲一讲教师吧。克尔凯郭尔所认为的教师是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教师是不同的,克尔凯郭尔认为的教师不仅要给信徒带来真理,也要提供信徒认识真理的条件。但是,教师对条件的存在是一筹莫展的,因为这种条件是信徒自身的,教师不确定这样的条件是不是存在的。于是克尔凯郭尔提出教师只能是上帝,“上帝起了机缘的作用,上帝赋予信徒条件,并赋予信徒真理” 【xxi】。在上文,我就说到过信徒是没有真理的,但是信徒怎么知道他自己是没有真理的呢?这时候上帝起了机缘的作用,上帝告诉信徒他们自己本身是没有真理的,让信徒接受上帝所给的真理,并延续下去。

但是这里就产生了问题,上帝是怎么成为教师的,我所说的“真理是间接教授的”中的“间接”体现在何处。上帝与信徒之间的沟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沟通是自下而上实现的” 【xxii】上帝会亲自出现在信徒面前,去取悦信徒,使得信徒忘却自身实现这种沟通。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信徒给争取过来,让信徒可以接受上帝。“这种沟通一定是通过其他某个途径才被实现的” 【xxiii】,正如前文所说的上帝与信徒的沟通是自下而上的,上帝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因而上帝与人之间是不会进行交流的,这其实跟人们交流是差不多的,克尔凯郭尔认为上帝首先得变得跟地位较低的人一样,才可以进行沟通,否则没办法交流。这里就出现了我所认为的间接性了,上帝必须变得跟人差不多,然后由那个人与其他的人进行沟通,教授给其他人真理,然后真理代代相传,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上帝会变成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来教授真理,以适应社会各阶级的人们。这就是间接性的体现,我所认为的真理是间接教授的。

通过“真理是间接教授的”这一观点,克尔凯郭尔就间接地表达出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上帝应该有何种关系呢?“每个人本身就是中心,而整个世界都只集中在他身上,因为他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上帝” 【xxiv】,而克尔凯郭尔的这段话,不仅仅表现了他所认为的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认识自己即认识上帝,并且当一个人做到了爱己如人就可以与上帝交流,还表现出了克尔凯郭尔提出的孤独个体。克尔凯郭尔提出的孤独个体中有三种境界的,这三种境界表现出了个体的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了人与上帝关系的不同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我所要突出的是宗教阶段,在我看来,爱人如己是在宗教阶段中必须要有的。一个人完全信仰上帝,这种信仰是无条件的,因此他也会向上帝靠拢,向上帝学习,上帝会平等地爱每一个人,是没有阶级性的,他也会去做到爱人如己。

四、总结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来间接性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体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克尔凯郭尔最为表面的假名写作看出他的间接性思想,可以从他最为重要的孤独个体中看出间接性,同样也可以从他的宗教观中看出间接性的思想。因此,当我们了解了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性思想后,会对他的哲学体系有着更深的了解。

注释:

【i】 .出自于《克尔凯郭尔》,帕特里克·加迪纳著,译林出版社,第41页

【ii】 .出自于《克尔凯郭尔》,帕特里克·加迪纳著,译林出版社,第41页

【iii】 .出自于《西方哲学通史上》,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第101页

【iv】 .出自于《克爾凯郭尔日记选》,彼得·P.罗德编,商务印书馆,第169页

【v】 .出自于《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彼得·P.罗德编,商务印书馆,第168页

【vi】 .出自于《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彼得·P.罗德编,商务印书馆,第169页

【vii】 .出自于《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彼得·P.罗德编,商务印书馆,第172页

【viii】 .出自于《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彼得·P.罗德编,商务印书馆,第179页

【ix】 .出自于《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彼得·P.罗德编,商务印书馆,第168页

【x】 .都出自于《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彼得·P.罗德编,商务印书馆,第168页

【xi】 .都出自于《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彼得·P.罗德编,商务印书馆,第168页

【xii】 .出自于《西方哲学通史上》,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第112页

【xiii】 .出自于《西方哲学通史上》,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第101页

【xiv】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73页

【xv】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119页

【xvi】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122页

【xvii】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22页

【xviii】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15页

【xix】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22页

【xx】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23页

【xxi】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17页

【xxii】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37页

【xxiii】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第39页

【xxiv】 .出自于《哲学片段》,克尔凯郭尔著,商务印书馆,第12页

【参考文献】

[1]《克尔凯郭尔》,译林出版社,帕特里克·加迪纳著,2013年6月第1版,1—125

[2]《哲学片段》,商务印书馆,克尔凯郭尔著,2012年12月第1版,1—144

[3]《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商务印书馆,彼得·P.罗德编,2015年1月第1版,1—294

[4]《西方哲学通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编著,2012年10月第1版,1—481

猜你喜欢
真理讽刺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