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西装采煤?他助600万矿工圆梦

2018-01-30 11:03躬耕田亩
莫愁·时代人物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作面集装箱智能化

躬耕田亩

习近平曾说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中国梦给出了更详细的实现路径。过去5年的砥砺奋进,世人见证了中国的巨变。未来,无数中国人将在自己的岗位上放飞梦想,用亿万个个人梦编织出伟大的中国梦。

哭着下井的“煤二代”

1976出生的符大利技校毕业后跟其他“煤二代”一样,被分配到陕西煤炭建设公司一号煤矿综采队干电工。

第一天下井参观,符大利跟一群工友兴奋而又期待。大家换好簇新的蓝色工作服,戴上锃亮的工作帽,围着雪白的毛巾,如同等待幕布拉开即将登台的新演员,心里不免有些小紧张。安检员一声大吼,吆喝着一群年轻的矿工沿着暗道来到井口,钻进那个黑乎乎的钢铁罐笼。符大利心里的新奇感还没有消失,一声清脆的电铃,罐笼“呼”地一下滑下井口,阳光倏地一下消失了,他感觉自己坠入了地层深处,黑暗中他本能地抓紧栏杆,心脏怦怦地快要跳出嗓子眼。

罐笼落地,还没等符大利喘口气,眼前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灯火通明,铁轨纵横,矿车隆隆……各种声音混着回音搅和在一起。

7000多米的步行巷道,沿着铁轨好像走不到尽头。前面的工作面一片静寂和黑暗,矿工们头上的矿灯发出星豆一般的光,勉强照亮脚下的路。地上满是污水和泥浆,不时有人不小心摔倒在地,惊恐的新工人不由自主地相互拉起手。

掌子面到了,煤溜子轰隆隆地转着,破碎的矸石不时从顶梁上落下,打在工人的矿帽上乒乓作响。这是什么工作!危险,紧张,让人透不过气来,甭说一辈子在这里干,就是在这里看看,也让人不寒而栗。好不容易熬到上井,符大利绷着脸,情绪颓丧地摸索着走出暗道,刚才还簇新的工作服,眨眼间变得又黑又脏。这条路符大利走了三天,哭了三天。最后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回到家,把头蒙在被窝里哇哇大哭。

符大利的母亲焦急地在卧室门口转来转去,几次举手敲门都被符父的目光制止。这个与黑暗、脏乱、危险拼斗了一辈子的老矿工,理解儿子心里的苦楚。美好憧憬与严酷现实产生的巨大落差,怎能不让人沮丧呢?

等符大利心情慢慢平复下来,父子俩在桌上面对面共饮。符父一边夹菜一边开导儿子:“你想明天不受累,今天你必须要吃苦受累;你想明天不下井,你今天必须学好技术。”符大利再次举杯一饮而尽,是敬父亲,也是敬自己:既然注定要干这一行,就必须干出个样来。

从普通电工到“机修大拿”

26岁的符大利来到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做了一名井下电钳工。打铁还需自身硬,符大利下决心学技术,拜“全国技能大师”王军明为师。

“要练武,就吃苦。”这是王师傅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第一天,他拿来一本《煤矿电工操作规程》,要求徒弟一周内背得滚瓜烂熟。一周后,符大利跟着师傅下井,黑暗的巷道里回响着一老一少的问答声。一本厚厚的操作规程,被师傅如同钢錾刻字一般刻印在符大利的脑海里。

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现有年产600万吨的能力,投入使用的机电设备都是新生产的,技术含量较高,对维护电工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经过王师傅一年的锤炼,符大利不仅开始单飞,而且成了电工组技术骨干。矿上多个综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设备安装、回收、调试任务,符大利都全程参与,很快独当一面。慢慢地,符大利练就了一双千里眼和顺风耳,哪套设备运转异常,符大利仔细一看、附耳一听,故障点就摸个八九不离十。由此,符大利“机修大拿”的称号在矿上传开了。

符大利没有因为别人的认可而止步,他深知矿上的新型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技术精密度越来越高,技术工人的文化水平必须适应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要求。他工作之余先后自学了电脑操作、微电子技术、PLC编程语言、VB编程语言等多种专业知识,还报考了大专班。

为打造日产万吨采煤工作面,矿上引进了综采配套设备。新设备参数设置全是英文,相关图纸又缺失严重,大伙儿一筹莫展,符大利却暗暗较上了劲。他坚持每天下班后自学英语,对照图纸说明逐句翻译,又自学CAD制图,仔细研究相关进口变频器的图纸,弄明白了每个零部件工作原理。

2007年5月,一号煤矿首次在综采工作面运输机使用了德国福伊特软启动装置,但设备运行不到四个月就出现超温、阀芯堵塞等故障。符大利干脆住到了矿上,兩个月没回过家,成功使设备连续无故障运行270天,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震动,就连德国的厂商都给他竖起大拇指。

但他还有更远大的梦想,就是让全国600万矿工穿西装、不下井就能采煤。

幸运地亲手实现梦想

2014年年初,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薄煤层,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成套技术装备工业试验正式展开。符大利作为项目负责人,全程参与任务。

技术难题接连出现,控制系统复杂、自动化系统受工作面主电缆干扰、支架动作频繁损坏通信缆线、煤机接收信号受磁场干扰等问题轮番上场。符大利拿出拼命的劲头,跟这些拦路虎较起了劲。

困难终于被克服。在符大利和团队的努力下,12项技术创新接连完成,实现了国产智能化无人综采设备工艺流程的第一次优化革新。在他的参与组织下,团队在短短45天时间内完成了首个中厚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安装与调试,实现了超前支架地面远程控制及地面“一键自移”控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薄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的实现,更加坚定了符大利的信心和决心。不迷信厂家、专家,大胆创新,符大利和他的技术团队对整个设备系统进行了整体优化,完成了11项技术改造,仅符大利自己就有8项专利应用到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上,有两项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半年后,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实现了“无人跟机作业连续运行”,煤矿矿工终于可以穿着西装在地面采煤。符大利没有让自己放松下来,不久后,第二个中厚煤层621智能化工作面又开始进入安装、调试、试运行,符大利团队仅用了7天时间,完成了调试任务,创造了我国智能化无人开采系统调试新纪录。

从一名普通的井下电钳工,成长为技术、管理样样在行的大国工匠,符大利用智慧和汗水,忠诚与执著,向着目标前行。随着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成套技术装备在全国的推广,他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童梦成真: 千锤百炼划高空弧线

文/清霞

从差生到优秀学员

从蹒跚学步到青春少年,张彦的世界除学校和家之外,全是海港。张彦8岁那年,作为海港工人的父亲指着港口的大铁臂告诉他,这是最新引进的起重吊车,干起活来飞快。张彦仰着头,饶有兴致地看着吊车工作。吊车吱吱嘎嘎将抓手移到货轮上方,慢吞吞伸出爪子,折腾半天,才拎起沉甸甸的集装箱,退回岸边放下。张彦扯扯父亲袖口,撇着小嘴说:“那大家伙太笨了,为什么不能像投石块那样,呼——砰,就把集装箱抛上岸去呢?”父亲一听,随即大笑起来。

2004年,21岁的张彦从上海职业交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就职于上港集团,成为外高桥港区的一名吊车司机,操作轮胎吊机械。由于业务熟练,八个月后,他被选拔进入集团公司的桥吊司机驾驶培训。

桥吊负载重,起吊难度大,对司机技术要求相当高。面对挑战,张彦全身心投入桥吊驾驶学习。但在操作过程中,机构部件的启动、制动、变速等都会引起机身、吊具的惯性摇摆。尤其是吊具,稍有摇摆就会干扰司机操作,加上在海边高空作业,风的影响不可小觑,综合起来操作就变得复杂了。在实操训练中,张彦成了同期学员中最差的学生。

又是一次失败的操作后,培训师傅对张彦说:“要不,你还是回到轮胎吊机组去吧!”师傅的话深深刺激了张彦,桥吊技术是业内最先进的驾驶技术,小小的挫折算不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上机操作的机会,如果没有轮到自己,张彦就安静地坐在师傅身边观察,师傅休息,他便到其他作业的桥吊上学习。下班后,他再对当天的学习进行总结,记录重点、要点,找出自己操作失败的原因,反复琢磨。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久后,张彦就对操作杆和按钮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手指和手掌,一切控制都变得随心自如起来。此时的张彦成了师傅最得意的徒弟。

突破自我的七次世界纪录

2006年,洋山港二期投产,张彦从上海码头来到东海之滨的海岛上,开始了他在洋山深水港的事业。洋山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区,这里用的“双起升、双40英尺桥吊”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装卸机械。

2007年5月18日,张彦一辈子也无法忘记这一天,他在这一天创造了一个奇迹。

那天晚上,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轮船“中海泽布勒赫”靠泊到了洋山港。这个能够一次性装载9500多个集装箱的轮船,可谓货轮中的航母。

张彦很幸运地被选中,担任其中一台桥吊的驾驶。得知消息的张彦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和兴奋,当关上驾驶舱的一瞬间,他镇定下来,告诉自己一定要顺利完成任务。

经过七个半小时的连续作业,张彦和同事顺利完成了5182自然箱的装卸,平均每小时装卸690个集装箱,打破了之前每小时装卸545个集装箱的世界最快纪录。由张彦驾驶的桥吊,以每小时97箱的装卸速度一举刷新世界纪录。在这之前,最高纪录为每小时80箱,要知道,通常一名桥桥吊司机的作业效率是每小时装卸30箱~35箱。

张彦发现,机车和吊具走直线显得机械且耽误时间。猛然间,他回忆起自己8岁时那句无心的话——“投石块”,忽然间灵光一闪,他开始全身心投入研究,如何让集装箱呈抛物线运动。看起来这是个简单的主意,操作起来相当困难。之前所有桥吊操作,都是走直线,张彦发明的“抛物线法”,得同时操作杠杆和按钮,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并投下抓手,并以最快速度一边提升一边移动,恰到好处的时间抵达理想的位置。

集装箱吊运是在几十米高空垂钓,需要考虑风向、风力、惯性等各种问题。精确度要求之高,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此高难度操作,容不得任何失误,集装箱里动辄装有上千万的货物,如果操作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甚至可能发生人员伤亡。

张彦做到了。从业以来,他平均每年装卸约9万个集装箱,沒有发生过一起货运质量事故,一直保持安全运行“优”纪录。

他和团队先后七次打破了由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张彦每小时197箱的个人作业效率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超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公司成立了以张彦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他还被聘为上港集团的首席技师。张彦带领团队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工作室成立以来,已为港区培训了各类司机150余名,其中不乏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的身影。

一个人,在高空中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始终前倾着上身,一动不动地专注工作,其寂寞程度可想而知。大多数时间里,张彦只能和自己对话,给自己鼓劲。走下操控室,张彦用最简单的道理分析困难的技术问题,找出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形成系统的操作理论,编撰成册,名为《张彦桥吊操作法》,在集团公司推广。

2016年,张彦被评为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并成为上港集团最年轻的全国劳模;2017年,这位以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工匠梦的一线工人,当选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张彦说,罩在自己身上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份责任,一份中国人的铮铮傲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整个团队变得更为强大,能有更多的人才破茧而出,超越他,超越梦想。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猜你喜欢
工作面集装箱智能化
一种智能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考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自动旋转式电缆槽设计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
集装箱与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