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可见,核心素养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
从知识教学走向能力教学,进而走向素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必然成为重建语文课堂结构的基本依据。
提问,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上,老师应力求通过有效提问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我以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粗劣想法。
一、 抓“文眼”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教师在教学中,若抓住文眼提问,即抓住了作品中表现作者感情的画龙点睛之处,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使学生细细品味,好好体会,感悟文章浓烈的感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门豹治邺”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全文的“文眼”。课伊始,我让学生读课题——《西门豹治邺》,并对课题进行质疑:邺地怎么样,为什么需要治理,西门豹是怎么治理的,治理的结果如何?……根据学生的疑问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大都能读文印证,从而也弄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发现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二、 扣“细节”提问,感悟语言魅力
《西门豹治邺》是经典之作,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貌似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更能使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在教学中,我就捉住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提问,启发学生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在引导学生领悟西门豹的话中有话时,“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我抓住课文的语言这一细节描写,巧用角色转换法,问一女生:假如有人说你不漂亮,你心里怎么样?(难过)可这里新娘被说成不漂亮,她心里会难受吗?(不会)为什么?学生立马能悟到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救下新娘,惩治巫婆。我顺势再引: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救姑娘,惩治巫婆,老师这儿还有段资料,你们觉得他还要说给谁听?(幻灯出示: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你觉得邺地的老百姓相不相信这句话?西门豹这话还要说给谁听?是呀,西门豹还要对着漳河两岸的百姓说呀。就这一句话,就前面救了新娘后面还杀了巫婆,最后还让这儿的百姓都知道了,——真是一举三得。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西门豹,面对着满脸泪水的新娘,你会怎么说?(读出重点词“三个不”)
面对着那个罪大恶极的巫婆,你会怎么说?(读出坚决,表面上客气,实际上命令)
面对漳河两岸的所有老百姓,你们要怎么说出这句话?(读大声,读出西门豹的威慑力)
你看,课上,我紧抓西门豹语言这一细节描写,让学生与这一细节进行个性化对话,明白了西门豹语言的“一语多关”,也体会到了西门豹的足智多谋。
三、 扣“空白”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空白,就是指空着,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人物的语言展示人物的性格,同时也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丰富的感情和微妙的内心世界,这种感受的主要来源就是作者对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等的精心刻画。在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对某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或者忽略,或者只是几笔带过。教师可以抓住这些人物刻画的文本空白,让学生运用特定的描写方法或者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品质,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西门豹治邺》一课,西门豹在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后,众官绅吓得一个个跪下来磕头求饶。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众官绅会怎么磕头求饶呢?学生把官绅们贪生怕死的丑恶嘴脸演绎得淋漓尽致:
生1:扔进漳河就是死,求大人饶我一条小命!
生2:我错了,以前跟着巫婆、官绅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求大人饶命!
生3:我该死!我对不起邺的平民百姓,对不起淹死在漳河里的那些女孩子。
生4:漳河里根本没有河伯,我们为河伯娶媳妇其实是谋财害命。
在这过程中,这一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化理解了西门豹的用意——西门豹不仅是在警告这些为非作歹的众官绅,更是在揭穿他们的骗局,从而破除迷信。让“破除迷信”这一真正用意在感性的情境体验中水到渠成得到解决。
四、 寻“矛盾”提问,以问促思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许多课文中就有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起矛盾的对立点,两种对立意见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末尾,我再次抛问题给学生:“作为邺地的大官,西门豹手握大权,完全可以直接杀了作恶多端的巫婆和官绅,他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折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西门豹选择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借送新娘當众处死巫婆和官绅,是为了破除迷信,惩治邪恶。解决了主要问题,这个办法巧妙啊!这叫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从案例中可看出,老师巧妙地设置矛盾点,“矛盾”在学生与文本一次次亲密接触后一点点地揭示出来,学生将理解引向深入。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只要利用得当多数能够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使课堂的教学达到有效,高效。
教学有法,并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在“疑难”处提问、寻“无疑”处提问、在“含蓄”处提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灵活巧妙地抓住各种契机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力求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得丰、厚、润,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深、广,将学生的发展领向通、透、远。
作者简介:
郑艳红,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