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重要方面”的原则,课题组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优化修订后的新版培养方案,深度整合了专业课程体系,减少了理论教学学时,释放了学生课上时间,加强了实践教学,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精神,落实我校《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的文件要求,建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造就适应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和修订工作。
一、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修订的主要目标
一是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设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动手实践能力,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深度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挤压冗余课程内容,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四是释放学生课上时间,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五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二、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分析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获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 课程体系结构
本科課程体系由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两部分构成。
1. 理论教学模块
理论教学模块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部分,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等三大模块组成。
(1)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
①通识教育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为思政教育模块、军事体育模块、语言文学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特色模块等,是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部分。创新创业模块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另外利用学校项目孵化平台、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社会孵化器资源,加强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训练。我校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唯一直属高校,所以安全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因此特色模块开设《安全科技概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三门特色必修课程,课程采用新式教学方法授课。
②通识教育选修课
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提升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按课程的学科性质将选修通识教育分为人文素质模块、自然科技模块、经济管理模块和艺体健康模块四大模块,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身心健康、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要求学生选修通识课程必须达到12学分才能毕业,其中,至少选修人文科学类课程3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安排在第3~5学期进行。
(2)学科基础模块
学科基础模块包括自然学科类课程和学科基础课。自然学科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
学科基础课是按二级学科及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的主干学科设置的课程,进行适当口径专业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学科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
(3)专业教育模块
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
①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按社会需求和专业学科发展需要所开设的反映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若干门课程,围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规定的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目的是夯实专业基础。
硬件类必修课程包括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类必修课程包括Web前端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与应用(JSP)、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专业基础选修课包括C++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计算机系统结构和Linux操作系统。
②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是根据社会实际的人才岗位群需求,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深度上体现该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系列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必修课程包括接口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和编译原理。选修课程包括:NET程序设计、Android应用开发、JavaEE高级编程、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多媒体技术、UML建模技术、PHP程序设计、信息安全和物联网技术。
专业基础选修课要求修满4学分、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选修课要求选满8学分才能毕业。考虑到计算机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六个专业,专业分类已经比较齐全,所以此处专业选修课没有再分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选修不同的软硬件课程。
③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1~6学期学习,专业选修课在第5~7学期进行选修,第5学期选修专业基础选修课,第6~7学期选修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选修课。
2. 实践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模块包含各类实践环节,有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技能训练、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等形式。
(1)实践课程教学体系endprint
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普适基本技能、学科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在内的三层次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普适基本技能层次。主要包括(1)认识实习: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让学生了解生产的技术环节与管理等非技术因素;(2)大学物理实验环节。
该层次注重通识基础课程的实验训练,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背景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主要在学校的相关实验室以及校外相关的实习基地进行。
第二层次——学科专业技能层次。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的上机与实验内容。通过专业技能层次的上机与实验操作,进一步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及处理、结果分析及报告等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第三层次——专业技术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主要包括综合课程设计、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该层次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技术进步的发展动向,增强综合判断能力及工程技术素养。
(2)创新创业类实践体系
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实验、学科竞赛等并取得一定成果如公开发表论文、获取专利,或者自主创业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可转换通识选修课学分,通过开放性实验等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取得的学分可折算转换为专业选修课学分,转换比例不超过30%。
四、 总学分构成
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62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36学分(比旧版本少了1.5学分),通识选修课12学分(比旧版本少了3学分),学科基础课36.5学分(比旧版本少了13学分),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必修课34.5学分(比旧版本少了4.5学分),专业选修课12学分(比舊版本少了3学分),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31学分(比旧版本少了3学分)。这样,理论教学课程及学时得到了优化和缩减,并且平均周学时比旧版方案减少4个学时。实践学时占比加大了,达到30%以上,加强了实践教学。
五、 结论
优化修订后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深度整合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减少了理论教学学时,释放了学生课上时间,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动手实践能力,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将会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席振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112-113.
[2]陈付龙,罗永龙,郭良敏,孙丽萍.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3):144-146.
作者简介:席振元,北京市,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