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淑娟 白羽
【摘 要】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业务模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开始接受享受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便利。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内涵、发展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现状 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关于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一段时间里,业界、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几类公认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众筹融资(crowdfunding)、 P2P网贷(peer to peer lending)、第三方互联网支付、 以阿里“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等新兴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从2005年以前的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单纯地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辅助银行网上办理其相关金融业务,发展到网络借贷开始步入大众的视线。网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与金融的结合不再单纯存在于技术领域。2011年人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进一步规范了其发展轨道。2013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开创了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之后,P2P等大量网贷平台出现,众筹融资平台迅猛发展, 尤其是第一家专业的网络保险公司运营获准之后, 更多的金融部门也开始借助互联网改革其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又迈入新的发展进程。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大致分为传统金融业务在线化,基于互联网发展金融业务,全新的投融资模式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模式。
(一)传统金融业务在线化模式
以前,办理金融业务要到银行等金融部门的营业场所,需要在营业时间内排队办理,耗费大量时间,而传统业务在线化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现有业务移植到网上办理,创建网上银行,实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产品的网络销售等。业务办理效率大幅提高。
(二)基于互聯网发展金融业务的模式
基于互联网发展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利用网络来销售金融产品,利用互联网来整合客户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的便利创新业务。第三方支付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三方支付,不再仅仅通过原有的实体金融机构进行支付,借助非金融机构为收款人和付款人搭建一个平台,提供资金转移服务,例如网上支付,支付环节中增加了一个中介,交易时,买方选购商品,将款项不直接打给卖方而是付给中介,中介通知卖家发货;买方收到商品后,通知付款,中介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能很好地规避买家收货不付款和卖家收款不发货的风险,实现异步交换和同步交换的对接。
(三)全新的投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借助网络,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匹配资金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新的投融资模式主要有阿里小贷、P2P 网贷和众筹融资。阿里公司利用其网络交易平台中客户以前的交易信息,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级,判断客户的诚信程度,从而适度放贷,具有金额小、放贷便捷的优势。
(四)互联网信息服务模式
在互联网信息服务模式中,以互联网平台作为中介,提供信息服务,促使互联网理财产品交易的顺利完成。这种模式将线下的金融中介服务放到了网络平台上,通过提供搜索和比价功能,提供相关业务咨询和办理服务。有效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更高效便捷地为客户提供查询、支付、借贷、理财等服务。
三、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技术风险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当前互联网的数据传输主要依靠TCP/IP协议进行,传输高效便捷,但也使互联网数据传输存在安全隐患,网络入侵者易获得客户信息,复制网络数据。而且,由于由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连通性,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可通过计算机病毒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威胁个人和企业的资金安全。
(二)信用风险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存在信用信息交换障碍,信用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违约成本较低,很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使互联网金融平台自身产生较大的信用风险。
(三)监管问题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采用分业监管,即“一行三会”,但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从1998年到2013年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与此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却尚未明确出台,致使相关的监管部门无法可依,监管力度不足。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准入机制不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纠纷权责不明晰,缺乏行业自律。
【参考文献】
[1] 杨群华.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7): 100-103.
[2] 王丹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15:6-11.
[3] 李平,陈 林.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3).
[4] 杨浴晗.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商情,2017(34) .
作者简介:汪淑娟(1993—),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在校学生,研究生在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
白羽(1995—),女,满族,河北省唐山市人,在校学生,研究生在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会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