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精神世界

2018-01-30 09:51王琳琳��
考试周刊 2017年69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青少年

王琳琳��

摘要:优秀传统是中华的根基,她既能够为思想提供有意义学习的背景,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源泉。在学校开展优秀教育,可以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义方向,有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有意义学习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优秀传统;青少年;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明确提出:“‘去中国化很悲哀,应该把传统文化经典嵌入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从教材和课程入手,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既是对‘去中国化现象的纠偏,同时也能使中小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屡屡发生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如:是非、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等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思想造成极大影响。“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必须少年精神强。”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来牵引、塑造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一、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堪忧

现代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他们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的把家长职位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生活消费的层次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我们曾在中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他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时,19.3%的中学生表示不愿意或基本不愿意,32.1%的学生认为,人应该及时行乐,不要顾及其他;45.4%的学生崇拜的是文体明星,崇拜革命伟人的只有24.6%,个别人追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社会公德方面,有些学生存在着行为和认知上的脱节,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还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限制了人身自由;有的学生对帮助他人和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态度冷漠。针对这种现状,窃以为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 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途径

针对青少年道德观念薄弱、行为习惯差的情况可以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文章作为学习内容,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传统的“诚、信、恒、勇”,“恭、俭、礼、让”等对学生进行指导,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健康向上”的校园道德氛围,使学生在校园内处处受到积极向上的熏陶和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1. 用传统文化影响青少年的交际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对人以爱、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以谦卑的胸怀去待人,以忠信的态度去交友,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忠信不欺、修身、克己、重感情、讲德义的传统美德。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同龄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为日后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

2. 用傳统文化影响青少年的礼仪观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我们通常认为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于细致,担心“适得其反”。事实上,文雅的举止、礼貌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素养,人心向善,绝大多数学生是很乐于接受这些东西的。当习惯养成后,学生不会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3. 用传统文化提倡孝文化

我国正逐渐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一个能遵循孝礼的人,绝对不会妄自尊大,凡事都能做到“不忘所自”,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一个不孝的人则易忘本,通常表现为唯我独尊,唯利是图。

4. 用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用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意义。

5. 用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的诚信观

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它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他们来说尤为紧迫。

6. 用传统文化影响青少年的利益观

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取向。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青年技校生更是如此。在当前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过度追逐物质利益的情况,以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传统的义利观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利益观,培养学生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健康成长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7. 用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激励个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思想,《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概括和生动写照。学校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培育了艺术素养,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加强;舞台的实践演出,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自信心,紧张艰苦的节目排练,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其集体主义、合作意识得以加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高。同时,也留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一个更美好的童年,让学生得到了更健康的发展。

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学生情操,从而影响学生行为,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这样一个治本的目的有着重大的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看到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付出相当的努力,并且必须要有坚持的耐力,以身作则的态度来提高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J].安徽史学,2003.

作者简介:

王琳琳,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关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