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辉 只谈照片是“治标不治本”

2018-01-30 09:48李楠刘淼
大众摄影 2018年2期
关键词:摄影奖空城计登科

李楠+刘淼

你也许正想了解那些优秀摄影师是如何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乐趣或问题?他们又是如何保持创作灵感的?“摄影十问”将会站在读者角度,向这些摄影师们抛出十个问题,通过他们的回答,去了解他们对摄影的认知、对艺术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我们邀请了中原工学院的摄影教师、公众号《有艺谈》主持人李楠,共同针对摄影师进行深入的对话和提问。

陈荣辉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荷赛奖”获得者,去年他又憑借《空城计》拿下了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如果说影像可以显现出拍摄者的性格,那陈荣辉的性格和他的影像一样——慢悠悠中透出一种成熟和稳重。作为一个新闻学专业出身的摄影师,陈荣辉在拍摄时有很强的“社会性”认识,他不会沉浸于自我的感受,而是将这种感受巧妙地和现实问题进行对接,用镜头去“刨根问底”。他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拍摄的依据,在娓娓道来中让自我的感受与现实中的问题同频共振。

No.1

你大学读的是“新闻学”专业,和摄影的接触是怎么开始的?

有机会拿起相机是因为我参加了学校里的学生社团,叫“学生通讯社”。由于对文字工作没兴趣,便拿起相机开始拍摄,觉得照相这件事还挺有意思,拍着拍着便一直到现在。开始认识到摄影是一个行业或者职业是在我实习的时候。大三的暑假,我去上海的《东方早报》实习,就是《澎湃新闻》的前身,当时《东方早报》应该是国内比较领先的视觉媒体。在那我开始大量地接触专业的报道摄影,也看到了路透社、法新社等外媒的报道,还知道了一些专业的摄影机构,也看到了很多业内的同行,这些让我对专业的报道摄影有了概念。

No.2

你曾经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专业的且有持续生产能力的摄影师”,你是如何持续保持创作灵感?

我每年都会做年度总结,我的年度总结不是整理照片,而是总结我这一年读过的书。我觉得照片是思想的反应,只谈照片是“治标不治本”的,它是由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当然,书也不是根本的影响因素,它是一种学习的方式。通过总结一年读过的书可以让我对自己做出一个判断,我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方面关注得多。比如当年我对“收缩城市”的概念感兴趣,就去搜索相关的书籍,读了非虚构书籍《落脚的城市》,学术型书籍《收缩的城市》,包括 “知网”上的论文,也给我的项目起到了关键性的补充作用。

从拍摄内容上来说,我长期关注的项目都是跟平常看的书和关注的议题有关,比如我第一个拍摄的项目《石化江南》就和自己密切相关。杭州当时出现了水问题,导致人们每天都要去超市买水喝,我就想怎么能用摄影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但当时因为没有相关的拍摄经验,无从下手。在做调查的时候,看到美国摄影师理查德·米斯拉克(Richard Misrach)的 “石化美国”系列,另外,同年美国还有一个普利策非虚构奖获奖的书,叫《TomsRiver》(汤姆斯河),这两个碰巧和石化、污染的问题相关,对我的拍摄很有启发。但我认为不能简单去重复别人做过的,比如一直拍摄污染问题的卢广老师,所以我避免再用那种直面惨烈现实的方法,我尝试在拍摄方法上突破,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No.3

摄影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享受拍照的过程。对于摄影,我是非常痴迷的,但又会保持一定距离。我把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我觉得摄影是现实中的一个切片。特别是纪实摄影,它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根据想法从现实中截取的东西。上次听曾翰老师讲“照相”这个词,我觉得特别好,它是由一个动作“照”产生的“相”,“照”的过程很重要,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在拍照的过程中得到的感悟,这是我真正追求的。

No.4

你并非一个脱产的创作者,大部分作品都是你在有稳定工作的同时创作的,那么你是如何平衡创作、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在我这里其实都是相通的,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就需要我们去体验,同时,这种体验能够给我们的创作带来很多灵感。但在做创作的时候,不能很刻意地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基于我们对日常生活有了更深的体验和理解,才去创作,这种最本能的创作欲望,才能使作品拥有更持久的力量。

No.5

在选择一个专题项目时,作为澎湃“Sixth Tone”的视觉总监和作为你自己考虑的问题有什么区别?

“Sixth Tone”是澎湃新闻的英文版,国际化传播和共通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寻找那些具有时效性、短平快的新闻事件。当然也要考虑中西方文化传播和理解的差异,像国外的“Great big story”做得就不错。而做自己的项目时,出发点是和自己正相关的。我判断的标准是:首先,我会刻意去选择一些有挑战的引发我思考的议题。比如拍《空城计》时,我从来没有去过北方,每天在零下30多度的地方工作,在极寒的状态下连思考都很困难。其次,我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比如《石化江南》就和我的生存权有直接的关系,水污染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No.6

《空城计》这个项目得到了清华大学的支持,能给我们分享一下这整个经验和过程吗?

我前面提到美国那个拍摄石油化工的摄影师理查德,他和一个建筑学家合作,我觉得这种方式也很适合我。在准备《空城计》的时候刚好发现有学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然后通过朋友介绍就去北京拜访了这几位老师,他们也很支持我要做的这个项目,算是一拍即合!

No.7

《空城计》有大量的文字和数据作为支撑,如何看待图像和文字、数据之间的关系?endprint

我觉得数据、文字、图片各有各的功能,他们产生的作用是独立的。《空城计》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视频、航拍和360全景,这些都是分别独立的存在。我对图片的定位是能表达我的感受就可以了,因为你不可能从图片中看出这个城市正在收缩,而数据相对更直观。所以,数据和文字承担新闻报道的功能,而图像则用来承载我的个人感受和想法。

No.8

你获荷赛的大奖作品《圣诞工厂》拍摄只用了3、4天的时间,这种短期报道摄影应该如何把握?

《圣诞工厂》的拍摄加写稿是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的。对于这种短时间的拍摄,拍摄角度非常重要,我尽量给观者展现意想不到的视角。“圣诞工厂”每年都有人报道,但是没有人好好拍过这些年轻工人的肖像,而我在这个点上下足了功夫。

No.9

你所拍摄的专题项目的资金来源有哪些?有没有去申请一些摄影类的基金支持?

现有的这些都是我自费的,包括器材。还有就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有时间的话还会拍一些自己的东西,就像挤牙膏这样一点点挤出来的。后期有了一定質量的作品,再去申请腾讯的“谷雨”项目,资金支持和“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一样,都是5万,这也缓解了我一定的压力。但我还有一项投入比较大的支出,就是买画册和书,差不多也花了这么多钱。

No.10

最后,你认为目前国际大赛的趋势是什么?什么样的项目是国际大奖的宠儿?

其实没有想的这么简单,并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只要按照某个流行的方式去拍就能够获奖。因为获奖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而大家是在看到结果后反推获奖的趋势,如果大家看过那些评委的评选过程就会知道,这其中是非常纠结的,也是各方博弈的结果。我觉得只要是你肯花时间去做的、坚持在拍的都会得到认可。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通称“荷赛”):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因为发起于荷兰,故被称为荷赛。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根据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坐标式人物侯登科生前遗嘱而设立。是对于一个具体的拍摄选题与计划的资助性奖项。选题方向锁定为:对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拍摄。“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申请项目必须是正在进行(1年或1年以上)且尚未完成,同时又需要资金支持的拍摄选题。以鼓励及扶持自由摄影人以及摄影民间力量的生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摄影奖空城计登科
Design optimization of a silicon-germanium heterojunction negative capacitance gate-all-around tunnel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based on a simulation study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
Optical scheme to demonstrate state-independent quantum contextuality
这些动物很好笑
空城计
空城计
摄影欣赏
『空城计』并非诸葛亮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