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改进措施,其中包括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改革
一、 前言
自从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室内设计就已经正式脱离建筑设计而成为了独立存在的专业体系,其不仅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充满艺术气息,而且还可以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稳步提升。在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体系与人才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高职院校应当对原有的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以此来着重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其日后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不正确
1. 办学观念过于落后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授课方式也局限在教室之中。在室内设计课程中,教育者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只能够被动的全盘接受由教育者所灌输给自己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逐渐下降,总是习惯性的听从老师的安排,并不利于他们日后的顺利就业。
2.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中的室内设计教育者都毕业于中专或大专院校,其本身的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并且也不能够较好的揣摩学生的学习思想与学习需求,难以高效高质的完成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
(二) 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
1. 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室内设计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意性与艺术性,因此往往需要得到团队力量的共同支持。然而,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大多都是在教室中完成,很少会组织学生到企业中来参与实践活动。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教学水平难以保证。
2. 与企业合作不够密切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所重视的就是校企合作。然而,纵观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这一专业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有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此专业的重要性,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情况,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达到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
三、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如果想要更好地达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改革目标,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内容着手来进行创新,着重凸显出室内设计专业的实用性。高职院校应当全面且深入的了解现阶段的市场需求,同地方上的优秀企业构建合作关系,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安足够课时的实训课程,让他们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较好的消化,更好地适应企业氛围。
(二) 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也要加紧创新,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与未来的就业方向来灵活性选择教学方法。
首先,启发式教学。室内设计教育者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有针对性的啟发学生思维,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思考问题,因他们结合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来完成设计任务。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专业案例,以此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强化他们的理解能力;其次,互动式教学。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室内设计专业需要得到团队力量的支持,教育者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展开密切的交流互动,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将各个学习小组的设计成果在班级中加以展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情景教学。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真实的工程项目案例,让学生自行完成项目设计工作,将课堂时间完全教给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1. 项目化改革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并积极采纳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在德国,国立包豪斯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建筑设计师的工作需求,专门构建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教学模式。此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经出现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为此,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积极地落实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类型的课堂式教学转变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项目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 订单化改革
简单一些讲,订单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果想要顺利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对当前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用人需求进行全面摸底,另一方面则需要同相关企业和单位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同企业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参考文献:
[1]马晓丽,孙学凯.高职院校中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研究[J].大舞台,2014(11).
[2]焦立波.浅谈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J].包装世界,2014(3).
作者简介:
涂戍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