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段奇缘

2018-01-30 00:46彭清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面包店五星红旗国旗

彭清香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两个不同国籍的陌生人之间一段感人的奇缘:“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个假日漂流活动中发生事故。在极度困顿甚至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我”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最终,“我”的行为感动了面包店老板,得到救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理解”的内涵,即国与国之间要互相尊重,人民要友好往来(这是本单元的主题);二是学习用动作、神态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解读教材时,笔者被这段奇缘所感动,也因“国际理解教育”而犯难,因为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这段跨越国界的“尊严”和“友谊”确实不太容易。忽然想到一句话:教师在文本中能走多远,课堂上就能带领学生走多远;教师只有“深入”文本,才能“浅出”地教学。思虑至此,解决问题的方向渐渐清晰起来——沉入文本,尽力走近作者,走近编者,走进自己的内心。

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我”为漂流旅行所做的准备,以及漂流经过和遇险。这部分内容虽不是课文的重点,但对理解后文“我”的所作所为有极其重要的铺垫作用:对于涉世不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只有深入了解“我”极度艰难的处境,才能达到理解“我”的爱国行为难能可贵的深度;只有深刻认识到国旗的重要意义,才能达到理解“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尊重”的高度。

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关注三点。一是“我带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出发了”。这里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同学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你在旅行前一般都做些什么准备?学生准备的往往都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必备品,而这正是“我”背包里的物品。没有学生会想到要带一面国旗,这自然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我”为什么要带上“鲜艳的国旗”出发呢?在学生表达自己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悬挂(使用)国旗的重要时间、地点和场合以及国旗在国际事务及活动中使用的意义、作用和与国旗有关的故事,让他们认识国旗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神圣作用。作为一名留学生,带着国旗出发,既是“我”这个热血青年时时胸怀祖国的体现,更意味着身处异国他乡,国旗代表的祖国就是自己的坚强后盾。

关注点二:把国旗“系在脖子上”。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实质上是“我”珍视国旗之情真实、自然的流露。系在“脖子上”这一人体重要而特殊的部位,也为下文面包店老板“眼里闪出亮光”埋下了伏笔。

关注点三:漂流失事后,“我”的处境。课文对“我”处境的描述只有77个字,但向读者透露了以下信息:一是身子撞伤了好几处,且伤得不轻。二是筏子和背包无影无踪,这显示出“我”没有了代步工具,以及吃、喝、用、行等旅行必需品。三是“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这种状况下,“我”既因迷失方向而焦虑、失望、恐怖,又时时面临着野兽袭击、自然灾难等未知的危险。四是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的面包店。72小时的荒野逃生让“我”的身体极度疲惫、虚弱,此时食物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饥饿问题,更关系着“我”的生死存亡。

课文第四到十自然段具体描述了“我”与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过程——“我”断然拒绝了他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这个过程是“我”宁愿饿死也不愿用国旗换面包的气节赢得面包店老板理解与敬重的过程;也是面包店老板在与“我”交易中被“我”的爱国之情征服的过程。它是引导学生领悟因“我”和面包店老板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才达成了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国际友谊”的重要切入口,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外在动作、神态刻画心理活动的重要语言材料。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以“我”与面包店老板的双向“拒绝”为线索,将对“国际友谊”的理解与表达方式的学习结合起来,双线并行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是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拒绝:面对“我”的艰难处境,面包店老板“双手一摊”,“一脸无奈”地提出了平等交易的条件。这是商人的特性,虽无可厚非,但难倒了身无分文的“我”。万般无奈,“我”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这件大衣是“我”目前最值钱的家当了,虽心有不舍,但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不料,老板“看了看”,“耸耸鼻子”,无情地拒绝了。老板的行为浇灭了“我”内心燃起的一丝希望,让“我”再次陷入困境。

山穷水尽之时,是什么让老板眼里“闪出亮光”?联系前文可以知道,是系在脖子上的国旗及它的颜色引起了老板的关注与兴趣。面对老板的“惊奇”之问,我取下国旗。“犹豫、慢慢解下、展开”,一系列缓慢而庄重的动作,体现的是国旗在“我”心中的神圣地位。老板示意“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似乎给绝望中的“我”带来了希望,但“我”“愣了”,因为这样的交换条件是出乎意料的。“我”久久“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也许想到了很多,但最终的决定是“绝不交换”。“我”深沉而庄严的举动换来的是商人习气的老板的误解——以为“我”嫌面包太少。当他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时,“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继而“摔倒在地”。老板这才明白:“我”宁愿饿死,也不会用国旗换面包。“我”把国旗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这样的行为足以震撼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不论他是何种肤色、哪个国家。“我”用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民族骨气,赢得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国商人的尊重与友谊。

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那个讲求平等交易的面包店老板冲“我”竖起了大拇指,叮嘱“我”安心养病,还愿意无偿地為“我”负担医疗费。“我”发现床头的花瓶里,美丽、芬芳的鲜花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这温馨的一切体现的不仅是外国商人对“我”个人的理解、帮助与尊重,更是对中国国旗、对中国的尊重。这一切不是“我”在绝境中乞求得来的,而是“我”用自己的行动赢得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面包店老板那颗金字般的心——爱国、友善。他同样值得“我”、值得每一位读者尊敬。

与面包店老板的整个交往过程,文章对“我”没有任何语言描述,但读者能从一举一动中读懂“我”的内心,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一方面,失事三天的遭遇已经将“我”折磨得奄奄一息,这样写符合我当时的身心状况;另一方面,国旗在“我”心里神圣不可侵犯,“我”凝重的举动和神态更好地体现了“我”对国旗深沉而真挚的感情,这也符合“我”当时的心理状态;第三,它还符合全文以“一面五星红旗”为线索行文这个庄严的主题氛围。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怎么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虽然“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只要带领学生紧扣文本,深入悟读,走进人物内心,以小见大,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单位: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面包店五星红旗国旗
存在心中的五星红旗
啊 五星红旗
触摸国旗的那一刻
甜甜的面包店
狮子面包店
五星红旗颂
我爱五星红旗
国旗升起
国旗国旗我爱您
企鹅大婶面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