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宗锋��
摘要:《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主要介绍金属材料的成分、性能、用途、加工方法和各种热处理方法。如果选材不当,或者热处理不合理,都会影响零件的寿命和使用性能。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使学生厌学。文章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六种策略。
关键词:金属材料;热处理;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参观车间
在开始接触本课程时,我们可先带领学生到车间参观,让学生大致了解这门课的内容。例如:我们可带领学生参观齿轮的生产过程,根据齿轮的工作条件和结构分析进行材料的选择(合金渗碳钢制造),然后确定毛坯的制造方法(锻造),接着选择热处理方法(先改善切削性能以方便机械加工,后表面渗碳,淬火,低温回火),最后成型磨齿。
二、 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一)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不能空洞说教。例如:在介绍金属材料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金属实物及其使用材料的例子。学生们列举了很多例子——易拉罐的材料是铝;车床的床身材料是铸铁;导线的芯的材料是铜;香烟盒的内包装纸是锡纸等等。然后,我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金属,探究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耐高温性,学生能马上领悟。
(二) 讲故事
在学习“淬火”时,我讲了一个历史故事:三国时,工匠蒲元运用了“清水淬其锋”的热处理工艺,为蜀国打造钢刀,这种钢刀削铁如泥。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知道了为了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是淬火,因为淬火能获得马氏体。接着,我再补充和总结了淬火的特点及冷却介质。
(三) 设悬念
学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时,我先放映了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的片段,并解说:泰坦尼克号邮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设计先进,工艺先进,被誉为“永不沉没”的海上都城。然而与冰山相撞后,竟然裂纹长90多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我不急于讲答案,埋下伏笔,创设了悬念。学生们听到这里,探究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探究出原因——钢板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承受不了冲击和震动;钢板的韧性差,脆性大,是由于含硫量高。
三、 巧妙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例如:在铁碳合金相图的新课导入时,我问:为什么要“趁热打铁”?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得出奥氏体概念,理解了“趁热打铁”的温度在1000℃~1200℃,这时的组织为奥氏体,塑性好,易于变形。
四、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开始上第一节课时,我出示钢材,直径相同,外观一样,材料不同。我问学生:“它们有没有区别?”学生回答:“没有区别。”于是,我就让一位学生徒手折弯这两根钢材,一根轻而易举就被折弯了,另一根只稍微弯了一点儿。学生们知道了区别钢材不能只看外表。
五、 灵活运用多媒体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很多工艺过程和设备学生未见过,老师仅凭口授非常吃力。多媒体教学直观、能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抽象为具体。我们可以利用动态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例如:我用多媒体演示纯金属的结晶和塑性变形的过程。在学习“砂型铸造”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将“砂型铸造”的车间生产加工过程、生产设备拍摄下来,插入课件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生动、直观地学习。
六、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鉴别钢的成分时,我先拿不同的钢在旋转着的砂轮上进行刃磨,根据流线和火花的特征来鉴别钢的成分。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鉴别出常用的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高速钢。在学习淬火时,我出示两个小锤,一个是学生钳工实训时自己动手制作的,一个是买来的成品。我让学生用这两个小锤互相敲打,观察两个小锤是否变形。结果发现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锤变形了,买来的却看不出变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原因——买来的小锤经过热处理了,自己制作的小锤没有进行热处理。这样,学生对淬火的作用认识就更深刻了。
七、 写论文
为了引导学生消化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写论文。我先给学生提供素材:机枪,能连续射出多发子弹。同时,枪管会由于持续高温而变软、变形,射击精度下降。怎么办呢?办法有多种,为了继续射击,必须冷却枪管。或者,枪管必须选用耐高温、抗变形的材料制造。这种金属被称为“战略金属”。请同学们以“战略金属及其热处理”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论文上交后,我及时组织了展评和讨论。在讨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綜上所述,我们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把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教学质量,进而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 傅宗锋,江苏省南京市浦口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