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认知构建”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30 19:55镇磊
考试周刊 2017年60期
关键词:认知网络化建构

摘 要:结合目前高职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现状以及课改的精神,探讨“网络化认知构建”在“医学遗传学”学科教学中运用,即通过构建突出关键概念,重组实验程序,概括总结,强化学生认知等方式进行教学。深化了学生“网络化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化;建构;教学;认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是网络化的认知结构,学生所建构的这种网络性的认知结构是围绕着关键概念而构成,这些知识网络包括事实、概念和概括化及有关价值、倾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的知识等等”。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协助学生科学的、系统的,从整体上把握好学科知识结构,讲述时尽量围绕这些关键概念和原理,来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之间的关联并细化之间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 突出关键,融会贯通,构建以关键概念为核心的网络性知识体系

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分子基础”和“细胞基础”向来都是分开讲述,我们临床、护理、检验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没有从理论上建立起网络化的认知结构。我们可以用“DNA半保留复制”概念为基点将“分子”和“细胞”章节的重要核心内容串联起来。

老师可以先以箭頭图标示“蛋白质←mRNA←DNA(间期:染色质)→核小体→螺旋体→超螺旋体→染色体(分裂期)”。然后,让同学们回忆相关概念,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概念和区别,同学们回答染色质(DNA在间期松散的状态)和染色体(DNA在分裂期压缩紧密的状态),相同点是DNA在间期和分裂期不同的状态。那为什么DNA会有这样的两种形式?这时让学生回忆DNA半保留复制的概念:两条链解开,以各自一条为模板,按碱基互补原则合成新链的过程。

此时,老师可亲自示范将自己的外套拉链拉下和拉上的动作,学生随后自发参与进来。这么做,一可以让学生加深概念理解;二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突破口,建立起分子与细胞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学生们分组讨论起来,并且不约而同地说出了答案:“染色质是DNA松散状态,正好有利于此时解链来实现更好的复制,而人的遗传物质要传递下去,不至于在世代繁衍中全部丢失,必然要通过右边箭头图示的步骤一步步压缩和螺旋化成很小很紧密的染色体。”

最后,老师做总结:人一辈子做两件事,一是不断地由DNA表达不同功能的蛋白质来维持并修复机体的生命机能;二是通过不断的细胞分裂,以染色体的方式将遗传物质世代传递,这之间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DNA复制。

通过围绕这些关键概念或定理、规律来演示、分析与推理并进行拟人化情景再创造,使同学们主动地举一反三,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真正使同学们将“分子”和“细胞”作为一个“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建构起来,以至于可以从网络上的任何一点进入来达到加深对各个重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且指导临床实践,如“DNA半保留复制”的临床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二、 通过重组实验构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情境

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及操作方法,协助学生自己动手的设计实际方案,制作实验标本,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测验,积极投入到各项实验活动过程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例如:指导学生制作“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①通常抽取人的外周血进行培养、染色,人体外周血可取静脉1.0~1.5mL。将取出的外周血放入培养瓶中,标明姓名、年级、时间;②放入37度培养箱中培养72h,然后经秋水仙素处理;③再通过离心、固定、制片、染色,观察细胞的中期分裂相,比较男性、女性染色体的异同点。在此实验中,可鼓励学生取动物的血标本,如小鼠、鸡的外周血进行培养,让学生探索动物的染色体和人的数量和形状的异同点。由此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实验,从而有所发现,抓住事物演变的重要因素、变化规律等本质特征,使学生联系所有的认知结构,这其中包括分散的概念和原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并形成网络。

三、 巩固反馈,归类总结,构建概括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与认知结构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对其理论学习,实验实践作以总结,进而对学生尚未吃透的问题和尚需深究问题进行讲解、剖析,使潜在的内容得以足够的显现,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和策略,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

学生对问题和知识有了清晰认识之后,掌握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整个结构,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归类总结即是将本节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置于整个学科体系中,让学生认识到“树木”,同时还要看得见“森林”。从所学的内容中认识其内在联系,提炼出其发展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关键,它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形成亦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为以后学习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在建构“网络化认知结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知识的引导者,在建构“网络化认知结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将课本的逻辑系统经整理,细化而明朗于课堂,通过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一环扣一环地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的逐步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做到循序渐进,并注意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合理转折或过渡。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系统、弄清各内容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注重结合临床实践案例构建拓展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山,程刚.高等教育心理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74-77,94-96.

[2]钟守琳,蔡斌.医学遗传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7-25,222-223.

作者简介:

镇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知网络化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