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旋
在心内科临床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多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心脏结构异常的一组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主要表现为活动受限、呼吸困难以及水肿[1]。相关研究发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可缓解该病症状,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有报道显示,通过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功能情况[2],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病人102例,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病人102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34例,女17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6.9±3.6)岁;心功能分级(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分为Ⅳ级4例,Ⅲ级28例,Ⅱ级1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7.2±3.3)岁;心功能分级(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分为Ⅳ级4例,Ⅲ级26例,Ⅱ级21例。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症状符合《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排除肢体运动和语言沟通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者;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护理、心内科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采用宣传教育的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慢性心力衰竭的的相关疾病知识、注意事项、治疗方法、并发症情况等,使患者能够对疾病了解认知。指导患者做好相应的预防及自我护理工作,制定良好的饮食与营养护理计划,多是蔬菜水果及高蛋白食物,禁忌烟酒,以预防出现便秘而使心力衰竭症状加重。(2)心理护理。依据患者的个人资料及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计划,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倾听患者诉苦,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减轻及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心理,如抑郁、焦虑等。向患者讲解治疗成功者的病例,以及治疗成功后的效果,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医疗依从性。学会深呼吸和放松的技巧,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1.3 观察评价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情绪状态,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通过6min步行运动试验进行评价,步行距离>550m为心功能正常;步行距离范围在421~550m为轻度心力衰竭;步行距离范围在150m~420m为中度心力衰竭;步行距离≤150m为重度心力衰竭[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通过数据对比能够看出,在护理干预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AS和SDS均有了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护理干预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χ±s)
2.2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6min步行平均距离变化比较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平均距离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6min步行平均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min步行平均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6min步行平均距离变化比较(¯χ±s)
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指护理人员在传统的护理过程中,利用实际理论和技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和教育[4],以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并增强疾病的康复程度。在老年患者心脏衰竭这一研究课题中,主要研究老年患者的心脏衰竭和心脏功能管理护理干预心理状况。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精神状态,改善精神患者心脏衰竭状态,促进心脏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的情况,对促进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重视对患者心血管护理干预的治疗,保障患者病情能够得到康复。有研究证明,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这些因素中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起着主要的作用。如果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不佳,在治疗期间不按照医嘱进行治疗而是接受其他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将对治疗效果起到破坏作用。本病的发病率较高、治疗疗程比较长、而且容易复发,且在日生活中饮食等生活习惯要严格遵守医嘱。因此,在进行对症改善心功能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起着关键作用。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在常规的基础护理上,针对本病的特殊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积极进行护理干预,进而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
[1] 陈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266-266,267.
[2] 姜岩.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2):1438-1439.
[3] 呼旭梅.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283-283.
[4] 赵艳玲.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0):193-194.
[5] 尤春梅,孙艳玲.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30):209-209.
[6] 蔡青.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8):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