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扬
急诊科是医院对危重病症患者进行救治的一个重要科室,急诊科护理人员所面临也都是急重、病情复杂、突发事件多的各种患者[1]。产后出血是孕产妇分娩期发生的一个危重并发症,也是直接导致产妇死亡的一个重要诱因,于急诊急救中较为常见,如果能采取切实、可行、高效的管理方法规避掉产后出血风险,可进一步保障母婴安全。
1.1 临床资料 以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20例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入组者依据硬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产妇60例,年龄范围从20岁到42岁,平均年龄31.2±2.3岁,孕周在28-39周,平均孕周33.2±2.5周,其中包括42例初产妇和18例经产妇。研究组产妇60例中,年龄范围从19岁到41岁,平均年龄30.7±2.2岁,孕周在29-38周,平均孕周为33.6±2.7周,其中包括45例初产妇和15例经产妇。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至统计学软件中处理,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予以产科常规护理管理,内容包括:协助产科做必要的产前检查,严格遵照医嘱予以产妇相关护理,分娩后对产妇做健康宣教和巡回护理。研究组产妇则在上述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特别要强调对产后出血的急诊急救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1.2.1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强化对护理人员其护理风险管理理论的培训,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结合经典案例、讨论常见错误原因等多样化的方法来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落实风险告知环节的工作,要求产妇及其家属签署分娩知情同意书,做好产后谈话记录。
1.2.2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辨识 依据产科“潜在危重症”的评价表,对多产、多孕、疤痕子宫、产后出血史、抬头吸引等高危因素进行识别,提前做好预防的工作。比如说产后观察120min,每隔半小时便检查一次阴道出血、宫缩的情况,预防性注射缩宫素等等,尽量规避掉出血风险。
1.2.3 工作模式的合理改变 考虑到通常夜间的急诊产妇比较多,所以应该在夜间多增派护理人手,至少要确保有2名护理人员在岗。做好对高危患者的交接班工作,做好新生儿操作、并发症护理等各个环节的护理管理工作,避免发生护理差错。
1.2.4 提高风险处置能力 委派专人对急救药品和急救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定期做好消毒、清洁工作,及时发现故障问题、及时维修。不断改良并细化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流程,于急诊科室内部做规范的培训,使各级护士都能做到产后出血的规范化预防和处理。严格按照急救流程做护理急救的工作,若是发现有产后出血的征兆,即刻启动急救预案。
1.3 观察内容 ①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h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量,以产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判定为产后出血[2];②护理质量的评价:包括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急救药品管理等方面,评分标准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好;③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向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服务态度、言行规范、护理质量和健康宣教、巡视这5个方面的内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对护理服务越满意。
1.4 统计学的应用 将数据建立的EXCEL数据库导入SPSS19.0软件,对各种变量中的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X2检验,用¯χ±s来代表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认定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1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量 对照组和研究组产后出血分别为7例和1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7%、1.7%,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X2=4.821,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后24h出血量显著减少,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χ±s,ml)
2.2 两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对比 从下表2的各项数据比较结果可见,研究组在护理质量、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上要比对照组高(P<0.05),比较结果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对比(¯χ±s,分)
产后出现是在分娩期多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果情况严重还会导致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直接危及到母婴安全。所以,在对产后出血护理管理工作中,彻底转变管理的理念,尽可能的把护理奉献降低到最小,是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的关键所在[3]。护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是指对潜在的或者是已经发生或的护理危险因素做客观、准确的评估,再借助于管理手段制定相应的护理防范举措,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去,确保有效规避护理风险[4]。
本次研究中,从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培养其评判高危因素的能力以及转变工作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做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由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7%(P<0.05),研究组产后24h出血量显著比对照组的少(P<0.05),且研究组护理质量、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都要比对照组高(P<0.05)。说明和常规的护理干预不同,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达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目的。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构建有效的应急预案,当发现产妇产后存在出血征兆时便迅速做出应对反应,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所以说,在产后出血急救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产后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保证母婴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郭贞,陈琰.护理风险管理在产后出血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3):359-361.
[2] 童琳,王文珍,齐家珍等.产房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7(4):610-611.
[3] 张武艺.产后出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2014,24(7):3998.
[4] 王新荣,施艳军.产后出血新管理模式实施的临床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28(10):1494-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