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淮河流域规划和1957年沂沭泗流域规划及治理成效

2018-01-30 20:26王先达
治淮 2018年1期
关键词:南四湖淮河堤防

王先达

一、1956年淮河流域规划

(一)1956年淮河规划的历史背景与规划编制过程

1.国家对发展水利的要求

1955年,党中央公布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从1956年起的12年内,全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应当以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同时修建必要的可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粮食平均亩产量,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

2.洪涝灾害及经验教训

1952年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涝灾,损失惨重,引起了淮委对治涝问题的重视。淮委意识到在执行治淮方针中还存在着诸多偏向,其一就是对除涝保收未能达到应有的要求,放松了治涝问题的研究。

1954年淮河水系发生了流域性特大洪水,超过了已建治淮工程的防御能力,全流域水灾面积达6463万亩。

经过1954年洪水检验说明,上一轮规划及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方略》的主要目标是防御1950年、1931年、1921年型的洪水,而没有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防洪标准偏低。其次,由于没有开辟入海水道,当入江水道泄量已经放足,洪泽湖水位仍不断上涨时,这就使1954年的防汛工作非常被动和紧张。

1954年特大洪水,也暴露了治淮初期对流域规划工作不够重视的缺点。1953年全国水利会议指出:“淮河流域主要是农业区域,防洪、排涝、灌溉的需要最为迫切,在流域规划中应首先考虑这方面的需要。”而治淮初期规划,由于时间、资料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没有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因此,编制一个技术经济合理的流域规划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两点,1954年大水后,淮委开展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淮河水系综合规划工作。

3.编制规划

本轮规划自1954年汛后启动,至1956年5月结束。在水利部领导下,淮委组织编制《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1955年1月,进行规划设计工作。8月,国家计委批准《编制淮河流域规划的计划任务书》。淮委根据各方意见,对规划作了补充修订,于1956年4月完成《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

(二)淮河水系规划的主要成果

《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分流域总述、水利经济计算、防治水灾、灌溉、航运、水力发电、水土保持、水工、今后勘测设计和科研工作、结论等10卷。以下重点简述防治水灾部分,即防洪除涝规划。

1.防止水灾规划

淮河上游及淮南支流 为了降低淮河中下游的洪水威胁和解除淮南支流的洪水灾害,在已建南湾、梅山、佛子岭水库基础上,规划在淮河干流及支流上修建出山店、张湾、万河、鲇鱼山、盛家店、响洪甸、两河口、磨子潭等8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兴利的综合利用水库。

淮河中游 考虑了建水库、开辟淮北分洪道和疏浚干流河道等治理方案。经过比选,选择修建临淮岗水库,结合加固堤防(主要是淮北大堤),安全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的方案。

洪泽湖及淮河下游 规划洪泽湖为以防洪为主,兼顾蓄水兴利的综合利用(平原湖泊型)水库。防洪标准为千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湖北部滨湖地区筑堤保护。洪泽湖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加固原有大堤和三河闸等建筑物,修建湖北堤。此后水利部确定湖内兴利蓄水位为12.5m,湖北堤堤脚线地面高程12.5m,当湖内水位达到14.5m时,破堤滞洪。按照设计洪水计算,洪泽湖最大泄量为16600 m3/s:除利用总渠和废黄河排泄1100 m3/s,还要按排洪11000 m3/s和4500 m3/s整治入江水道和开辟入海水道。三河闸设计排洪流量为11000 m3/s,校核排洪流量为13500m3/s。

淮北主要支流 规划洪汝河近期除涝标准为10年一遇,远景为20年一遇;近期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远景为300年一遇。洪汝河上游已经修建了石漫滩等3座水库和老王坡等3处滞洪区,初步整治了中下游河道。按规划治理标准,还需修建宿鸭湖水库和遂平水库;班台以下按排涝600 m3/s、排洪1000 m3/s整治大洪河,按排涝940 m3/s、排洪2000 m3/s沿北岸洼地开挖新河(分洪道)。沙颍河洪水主要来自沙河,规划以蓄为主,结合整治河道、加固堤防。拟修建昭平台、白龟山、紫罗山、郏县、官寨、孤石滩等6座水库,扩大泥河洼和修建唐河洼蓄洪工程。漯河以下,以加固堤防为主,局部扩挖河槽,并在周口附近和江口集~峡山口开挖两段分洪道。江口集以下两岸洼地,拟建站抽排。涡河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结合疏浚河道,开挖沟洫;中游健全田间排水系统,改善排水条件,建沟口控制工程,防倒灌;下游加固堤防,增修涵闸。漴潼河水系规划建五河北店子闸,利用天井湖、沱湖、香涧湖蓄水灌溉,将石梁河、沱河洪涝水经天井湖引河、沱湖引河引到五河,会同澥河、浍河诸水经北店子闸一并下泄。濉河规划自小韩庄附近开辟分洪道分泄部分洪涝水,经溧河洼入洪泽湖。

2.灌溉规划

规划利用淮水灌溉面积,1962年发展到7930万亩(包括已有灌区2500万亩),豫东引黄灌区990万亩,共计8920万亩。此后,引江、引汉,到1967年将灌溉面积扩大到15509万亩。

3.航运规划

重点研究了淮河干流、苏北运河、沙颍河等重要航道,比较选定其航道标准。规划到1967年,全流域通航机动船的航道达3957km,其中,新增航线2178km,改善原有航线1779km。

4.水力发电规划

规划重点研究了淠河、史灌河、北汝河和淮河干流的水能开发利用。规划建水电站25座,总装机容量24.4万kW,年发电量8.12亿kW·h。

5.水土保持工作意见

在山丘区及豫东风蚀区,因地制宜开展封山育林、种树种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截水拦沙、改造荒坡荒山、美化环境、治贫致富。

(三)淮河水系规划实施情况

上游本次规划后至1970年,建成了宿鸭湖、昭平台、白龟山、孤石滩、石山口、花山等5座大型水库,完成了小颍河和班台以上的洪河、汝河治理工程,还建成或基本建成了梅山、石漫滩、板桥、薄山、宿鸭湖等水库灌区及诸多引黄灌区、井灌区;1969年开始兴建鲇鱼山水库及其灌区。另外泼河、五岳、鲇鱼山等3座水库分别建成于1971年、1972年、1973年。

中游完成了淮北大堤及淮南、蚌埠等城市圈堤加高加固工程,建成了蚌埠闸和磨子潭、响洪甸水库,初步建成淠史杭灌区,进行了临淮岗水库的建设。此外,1958年豫皖两省共同治理了洪汝河下游:整治大洪河,修建班台闸,开挖洪河分洪道。1966~1971年,豫皖苏三省按照高低水分排的治水原则,开挖了兼顾灌溉、航运的新汴河。

下游按规划要求加固了洪泽湖大堤,按排洪12000 m3/s整治,扩大了入江水道,完成了里下河地区的排水挡潮工程,江都一、二、三抽水站工程,开挖了新通扬运河,引江流量达250 m3/s。按二级航道要求整治了苏北运河。从1957年开始建设以淮水北调为主,结合分泄淮河洪水3000m3/s和航运的淮沭新河(上段又称分淮入沂工程)。

(四)淮河水系治理成效

防洪 淮河支流上修建8座大型水库,淮河中游和支流河道得到治理,入江水道整治后行洪能力扩大,使淮河上游防洪能力显著提高,下游泄洪能力加大,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和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约50年一遇。

除涝 洪汝河、汾河、涡河、惠济河、沱河等支流经过治理,排水条件改善。开挖了新汴河,濉、唐、沱、北沱等河道的排水条件大大改善。里下河地区排水条件得到改善,部分地区达5年一遇排水标准。

灌溉 豫皖苏三省淮河流域的灌溉面积由1957年的1067万、435万、1518万亩增加到1970年的2098万、1302万、2423万亩。

1956~1970年间,很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在减轻水旱灾害、促进农业生产、开发水资源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与规划要求还相差较多,特别是一批关系到治淮全局的骨干工程,如出山店水库、临淮岗水库和入海水道等工程,没有按规划修建。

二、1957年沂沭泗流域规划、沂沭泗流域规划修正成果及1962年以前工程安排意见

(一)1957年沂沭泗流域规划

1955年水利部责成淮委进行沂沭泗流域全面规划之后,淮委1957年3月提出《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包括流域总述、防止水灾、灌溉、航运、水力发电、水土保持、水工、结论等8卷。其防洪除涝规划按南四湖地区、沂沭河、韩庄运河、中运河及邳苍郯新地区、骆马湖、沂沭河下游地区分别进行。

南四湖地区规划 南四湖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湖东河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湖西河道的除涝标准为10年一遇。在湖东支流上建5座水库,各河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滨湖地区修筑圩堤,防止湖水侵入。湖西适当调整水系,疏浚河道,延伸加固各河下游堤防与湖堤相接,在入湖口建涵闸,防倒灌,利排水;滨湖洼地圈圩建站。南四湖疏浚湖内深槽,扩大泄量,培修湖堤;按微山湖水位33.5m下泄1500 m3/s扩大韩庄运河(含伊家河),出口建闸控制。

沂沭河规划 沂沭河防洪标准为沂河100年一遇,沭河50年一遇。沂河上游拟建铁山、东里店、傅旺庄、姜家湖等水库;临沂~李家庄段适当加固堤防,李家庄以下按行洪流量6000 m3/s加固堤防;在分沂入沭水道进口修建沙堤,控制分洪。沭河上游建4座小型水库,下游建龙门、石梁河等2座水库,拦洪削峰,蓄水兴利,并适当加固河道堤防。拟建新沭河节制闸,以保证龙门水库蓄水。

韩庄运河、中运河和邳苍郯新地区规划 韩庄运河、中运河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其他各河为100年一遇,平原河道自排为10年一遇,抽排为5年一遇。韩庄运河、中运河采用疏浚结合筑堤治理方案,邳苍分洪道采用筑堤漫滩行洪方式。各支流河道也考虑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

骆马湖及新沂河 1955年以前,骆马湖已建成为临时防洪水库,湖水位23.0m时,可由新沂河下泄1500 m3/s,中运河、六塘河各排泄600m3/s;黄墩湖为非常蓄洪水库。为充分发挥骆马湖的作用,规划把骆马湖建成以防洪为主,兼顾蓄水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平原水库;由嶂山闸和宿迁闸控制泄洪;湖堤及相关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嶂山切岭按湖水位22.5m泄洪5500 m3/s扩大。新沂河按排洪5500m3/s加固堤防。

沂沭河下游地区 规划河道治理标准为,平原河道排涝10年一遇,圈圩抽排5年一遇;丘陵区河道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二)沂沭泗流域规划初步修正成果及1962年以前工程安排意见

1957年3月提出沂沭泗流域规划后,发现铁山等4座水库地质条件很差,不宜建库,沂河洪水需重新安排;7月,沂沭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苏鲁两省希望早日解决洪水问题。水利部技术委员会组织苏鲁两省修订规划,于1957年12月提出《沂沭泗流域规划初步修正成果及1962年以前工程安排意见(草案)》。

经过方案比较论证,选定暴雨中心在沂河,以沂河20年一遇洪水和相应沭河10年一遇洪水作为防洪标准。南四湖和中运河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南四湖湖腰段清苇、挖槽,出口按微山湖水位33.5m时泄2000 m3/s开挖;修建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把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湖,蓄泄兼筹,防洪灌溉、排涝、水产、航运等综合利用。中运河按平槽泄量2000m3/s挖河。沭河上建龙门水库。骆马湖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扩大嶂山切岭,在骆马湖水位23.0m时下泄5400 m3/s,新沂河安全泄量6000 m3/s;建宿迁枢纽。

规划1962年以前完成以下工程:南四湖内清苇和开挖深槽,培修湖西堤,出口泄量按微山湖水位33.5m泄1500 m3/s开挖,结合抬高水位或滞洪达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中运河按在邳苍区平槽泄量1500 m3/s开挖。沂沭河按20年一遇洪水处理。分沂入沭水道按临沂站流量17000 m3/s时分泄5500 m3/s扩大,并调尾至沭河拦河坝上游入沭河。新沭河扩大到大官庄水位57.5m时泄水6400 m3/s;建石梁河水库。老沭河上建小龙门水库,按行洪2500 m3/s培堤。沂河江风口闸分洪3500 m3/s,以下按8000 m3/s培修沂河堤防。骆马湖嶂山切岭按湖水位23.0m泄4200 m3/s扩大并建闸控制,新沂河扩大到排洪6000 m3/s。

(三)实施概况

1958~1970年,上游山丘区修建了18座大型水库和42座中型水库。中下游建成了沂河邳苍分洪道,加固了新沂河堤防,设计行洪能力由3500 m3/s增加到6000m3/s。南四湖内修建了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使南四湖变成了二级控制运用的湖泊型水库:上级湖和下级湖修建了出口控制工程,韩庄闸、伊家闸和蔺家坝闸;韩庄出口泄洪能力扩大到微山湖水位33.5m时泄水1000m3/s;加固了湖西堤,调整了湖西水系,疏浚了主要排水河道,开挖了洙赵新河和东鱼河(时称红卫河),提高了防洪除涝标准。退建了中运河西堤,使其行洪能力达到5000m3/s。骆马湖修建了嶂山闸、宿迁控制线和六塘河闸,使其变成了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湖泊型水库。苏鲁两省初步整治京杭运河黄河~长江段航道,其航线为梁济运河~南四湖湖西航道~不牢河~中运河~里运河。

(四)治理成效

上述治理工程,提高了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地区的防洪除涝标准,增加了灌溉水源,为战胜1974年沂沭泗流域大水创造了条件,为改善、发展淮河流域的航运事业和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南四湖淮河堤防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堤防抗冲刷及稳定性分析
水资源保护堤防防渗漏施工技术探讨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水禽栖息环境再研究
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南四湖湖西大堤加固工程(山东实施段)暨南四湖二级坝闸下西段股河上段剩余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芦苇生长对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地球化学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