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芳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方案,并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理念。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呢?下面我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作一简单分析。
角色分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个人特点、性别、学习能力组成学习小组,体现“组内异质”的原则,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能力强的学生则通过扮演传授者的角色获益。小组成员之间要形成积极互助的关系,彼此鼓励,达到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小组成员为了实现同样的目标而学习,靠的是集体合作、彼此信任,进而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努力有回报。此外,每个小组成员都应有个人责任,都必须为他人或小组成员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这种责任和贡献必须能够得到确认和评价。只要存在着积极互助的心理倾向,并且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都能得到实现,有效合作学习就能实现。
任务要求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合作学习中确立学习任务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应该是贴近学习实际、有选择性、有一定难度且具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需要知道为什么合作,合作学习有哪些需要完成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学生独立思考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动力。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打开,容易被别人观点同化,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教师角色定位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之初,教师要当调控员,应事前领会和把握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职责,在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关注每组表现,及时发现各组问题,并给予指导或督促,做好调控。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并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小组合作行为,切忌当甩手先生,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深入阶段,教师要当好参与者。学生课前准备不一定充分,知识储备不一定充足,考虑问题也不一定全面透彻,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合适的机会把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教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作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而且教师要发现学生学习的生成点、难点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各小组的学习与讨论,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小组汇报时,教师要当好引导者、质疑者。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不是只听听小组汇报就完事了,而要“问在疑惑处,导在需要时,点在关键点,评得恰到好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