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焱
(内蒙古包钢医院儿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小儿肾病综合征主要是指小儿肾脏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上升,进而导致其大量血浆和尿蛋白排出体外,最终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具有难治愈、复发率高和病程长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而选择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2]。本院对小儿肾病综合征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结果(2016至2017年),具体情况见下描述。
选取我院8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各40例。
观察组-男、女占比各为28:12;年龄范围上限值8岁,下限值1岁,年龄平均值(4.56±1.01)岁。
对照组-男、女占比各为29:11;年龄范围上限值8岁,下限值2岁,年龄平均值(5.13±1.52)岁。
两组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年龄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实施泼尼松治疗,主要内容:用法用量为每日3次,每次2mg/kg。待蛋白转阴后可将剂量调整为每日2-3mg/kg,隔日给药一次。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具体措施:①低分子肝素用法用量为每日一次,每次50-120U/kg。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②泼尼松治疗方法同上[3]。
对比且分析两组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效果——将临床判断标准分为完全缓解、显著缓解以及无效,其中完全缓解主要是指患者经治疗后,肾病综合征完全消失,且肾功能恢复正常;显著缓解主要是指患者经治疗后,肾功能综合征基本消失,肾功能指标接近正常水平;无效主要是指患者经治疗后,上述情况均未发生改变或加重。
对比且分析两组肾病综合征患儿临床指——24h尿蛋白定量、AIb、TG。
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2组肾病综合征患儿临床指标,并用t值检验,用“%”的形式,表示2组治疗效果,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2组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观察组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50%(完全缓解28例、显著缓解11例、无效1例)。
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2.50%(完全缓解19例、显著缓解10例、无效11例)。
观察组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
观察组肾病综合征患儿24h尿蛋白定量(0.82±0.31)g、AIb(33.20±1.03)g/L、TG(5.12±1.20)mmol/L。
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患儿24h尿蛋白定量(1.99±1.03)g、AIb(29.63±1.02)g/L、TG(7.56±1.15)mmol/L
观察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
小儿肾病综合征在临床上属于多发疾病,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4]。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该方式具有一定效果,但不良反应较多,因此逐渐被淘汰。
肝素对机体内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抗凝血的效果。低分子肝素为肝素的一类衍生物,与肝素相比,具有较强的凝血效果,且对血浆和血小板的亲和力较小,同时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将其与泼尼松进行联合治疗,能够起到相互协作的作用,进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5]。从本文研究数据可见,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AIb、TG等指标,还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由此可见,联合用药方式显著优于单一用药,且复发率较低。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肾病综合征患儿24h尿蛋白定量(0.82±0.31)g、AIb(33.20±1.03)g/L、TG(5.12±1.20)mmol/L,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本文编辑 :雷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