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思,吴燕丽,陈 丹*
(武汉市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常见的置管方式,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引进我国肿瘤护理中,临床运用广泛,临床较高也较为理想,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从临床效果来看,选择PICC置管术进行护理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静脉治疗方法。肿瘤患者较为特殊,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多次干预治疗,反复穿刺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破坏患者的血管壁,还增加了患者创口发生感染的概率,降低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关研究调查报道指出,将PICC置管术运用到肿瘤患者的导管护理当中,可有效提高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为深入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的40例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9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50.5岁;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9岁。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具体操作为:①导管置入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头部静脉及肘正中静脉,原因是其原因在静脉具有直且粗的特点,且贵要静脉与其他静脉相比,静脉瓣较少,可有效增加置管的成功率[1]。②插管长度护理:通常情况下,导管长度标准是上肢右侧及左侧的测量分别为(38.9±3.7)cm、(42.2±3.5)cm,同时还需要对双侧上臂的臂围进行详细的测量,具体方法为:引导患者将手臂外展到90°,从事先预定的穿刺点部位开始,按照静脉的实际走向量至腋下,然后以患者的腋下为开始点将测量范围延伸到右胸锁关节处,最后的延伸位置到第三肋骨的间隙处;③操作方法:对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穿刺点直径标准为>20 cm,并进行常规铺布,运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进针角度应控制在15~20°。当见回血时进针少许同时送鞘,然后把穿刺针拔出;连接采用正压输液接头,运用碘伏对穿刺部皮肤进行全面消毒,最后用透明胶膜将导管用固定好。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选择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运用不同的方法置入静脉导管后,观察组1例(2.5%)发生静脉炎、2例(5.0%)导管堵塞、0例(0.0%)发生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6例(15.0%)发生静脉炎、5例(12.5%)导管堵塞、6例(15.0%)发生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治疗肿瘤疾病需要患者长时间接受静脉滴注药物治疗,而肿瘤疾病患者因治疗时间较长,治疗频率较高,意味着患者需要进行多次的静脉注射治疗,临床常见的给药方法为静脉留置穿刺针,穿刺针与输液装置连接后对患者输液治疗,虽然可基本满足临床治疗需求,但是,静脉留置穿刺针的导管留置时间较短,还可以导致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对于长期需要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讲,是较为理想的导管留置方法,其具有留置时间长[2]。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在进行PICC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导管,在穿刺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解剖结构较直、管径较粗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以方便日后的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刺孔的卫生及清洁,尽量避免水与刺孔接触,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使患者对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相关研究报道指出:肿瘤疾病患者因长期接受临床干预治疗,极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因此除了要做好导管护理工作,临床护理工作中还应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治疗及预后的整体效果[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并发症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乳腺癌患者运用PICC置管术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效果,临床效果理想,发展前景广阔。
[1]罗 雯.优质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1):179-181.
[2]郭志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5):201-202.
[3]卢念花,李宪芹.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2):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