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正荣 何东山
在目前这个经济社会中,社会各行各业为人民提供着多种多样的服务,因此有人认为医生和医院,只不过是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职业。“悬壶济世、仁者胸怀”不再是一个医生对自己最为根本的要求,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医生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患者。医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素养在实际中表现突出[1],因此,社会所需要的医生,是能够重视自身作为一个医生的“气”和“势”,能够把职业气势升华为“医魂”的医疗工作人员。医疗理念、道德修养、言行规范等必须充分体现一名医生的人文和党的关怀,只有这样其职业素养才能经得起考验、经得住信赖。
目前,我国经济改革逐渐加深,社会正处于全面改革和深入跃进的转折时期,社会各类矛盾都争先恐后的浮出水面,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也逐渐被放大,人们行为中的功利目的越来越明显。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中,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也全面显现。这些年,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医院既是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推进改革的主体力量[2]。而医生职业素养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即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促进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健康发展,是每一个医生在从业期间都应该注意到的职业素养[3]。
属人的医学,必定是尊重患者感受的医学,医学人文服务,必定是注重患者感受的服务[4];因此,医生需要保证自身医疗操作能力素质过硬,并且在政治思想、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服务态度、人文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方面,也能具有完整的个人素养体系架构,从而不被外界各种诱惑所动摇、所侵蚀。踏踏实实练好每一项医疗基本功,勤于思考,积极学习,经常性的进行自我检查。避免因自身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等问题,造成医疗差错事故,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失。自觉以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作为自身职业素养的根本哲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生命的价值,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让更多社会中的人主体性地位得以彰显,用人的和谐有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专业素养是作为一名医生关键的核心素养和必备条件,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扎实、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都是其所必须具有的。现代医学是集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包含在其中的既有自然科学类知识,又有人文社会类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医生的专业素养,其中必须涵盖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面。而这则是医生职业特殊性和时代发展中医疗水平不断飞跃的主客观双向性要求[5],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仅仅精通医学生物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其他领域的现代科学知识,那么在将医学生物知识理论转换为实际操作时,也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所以,在一个医生丰富的临床实战经验背后所蕴含的必然是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哲学知识体系中的矛盾论,可以帮助医生科学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转化机制,形成科学严谨的认识思维,从而达到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实践创新的功效;让其明确医生在专业素养中,生物医学知识和其他现代化学科知识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而只有将主次要矛盾分清,才能有效地发挥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常规,突破禁忌,驱动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攀登科学巅峰。
道德素养是医生所不可回避的哲学问题之一,作为一名医生,无论是刚刚走上这一职业岗位,还是已经在自身所在科室中站稳了“脚跟”,职业道德素养问题会始终贯彻其中。在总体上来说,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分为两个重要要素,首先,医生职业的高专业性,要求其所蕴含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与其专业知识和医务工作密切相关,并且要通过其专业领域制定规则、施加影响以及实现约束。其次,医生职业道德必须体现出一脉相承的共通性,在时代的演变中不能偏离其原本的轨道,这是由于医生这一职业由来已久,其职业规范和操守是经由历代医生世代沿袭所延续至今,符合医生职业的发展轨迹和时代脉络[6]。医生的道德情感是促使其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必须以其为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医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从而筑牢医生的道德根基,坚定道德信心。一个医德高尚、医风正派的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自觉遵守医德医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让患者身心愉悦、时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体贴和关爱[7]。
在医疗活动中,患者是医生需要关心的对象,古希腊医德思想中特别强调医生不能以金钱为动力,以生命至上的特性医学,不允许医生抛弃责任[8]。作为一名医生对患者怀有人文情怀是必须的,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医生才能够对生命的价值有所深刻的认知,进而才能够尊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努力维护患者的尊严。医生人文素养的存在,追根溯源,这是由于医学的发源和壮大,其根源文化是利他主义,这与目前社会中所存在的部分利己主义是对立的。所以,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需要对患者的生命怀有敬畏,能够自发地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人文关怀。只有医务人员自身道德水准较高,才能在医疗活动中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以自身的道德风范感染患者[9]。这是医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根本出发点和原动力,即对整个人类健康有序发展的关怀。目前,由于在现代医学的进步,我国多数医生在走上岗位后不看人只看病,而中医所强调的人文关怀已被遗忘在脑后。何裕民教授认为,中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张力一直存在,这种力表现在临床上通过多种方法治疗疾病:医学技术、精神抚慰、运动、食疗等[10]。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将中西医学理论进行结合,在西方医学体系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中医“悬壶济世、仁者胸怀”的人文素养,从而造就出当下和谐社会中所真正需要的医生,有时比起高超的医学技术,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让患者“康复”。因此必须启发、引导、唤醒医生对人生价值、高尚情感、人文情结的深层思考和不懈追求,从而推动医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在工作过程中,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面对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缺口,要有意识地推进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规范诊疗行为,积极建立健全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并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强化医疗质量,防控医疗风险”为主题的医疗质量安全落实年活动,并且,尝试在医疗作业中充分融入更加先进治疗的体系,拓展新技术新项目,推进重点手术的开展和重点疾病的收治[11]。主动带领自身所在科室的其他医生同事,打造出一批不同层次的重点科室和医疗团队,以国家级重点专科为目标,不断研修自身医学技术,完善道德修养,不断向前迈进。同时,还要为保障院内医疗服务改革工作的可持续性进行提供条件,建立健全院内人才建设制度,继续推进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创建工作。将急诊科、呼吸内科申报市级临床重点学科,将普外科分为普外一科和普外二科,医学检验科、急诊医学科、普外科成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从而在提高医院医疗改革工作的同时,更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目前,我国各大医院的医院改革工作正在紧密进行中,而为了保证优质医疗工作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医院积极进行多方面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未来,作为一名在岗医生更应该紧密跟随医院改革工作的深入的脚步,始终不能停下自身学习和研修的步伐,提高医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真正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怀,医生救死扶伤的美德得以在医疗服务中彰显[12]。其中,特别是中青年医疗人才,年龄大的医生更要主动以重点培养,采取带教、考核等方式,做好新进医师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在做好督促新进医师能够更快地提升自身医疗水平和健康指导服务能力的同时,更要与其共同成长和提高。
医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循序职业素养,将医学中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更为融洽地统一起来。并将其作为自身治病救人的根本,在临床工作中将其不断放大,从而更加充分地凸显出医学的有效效用,让其真正能够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和患者需求的合格医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