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龙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本文针对抽取的两组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分别应用常规护理管理与PDCA护理管理,并就PDCA护理管理在PICC护理中的效果与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现将数据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中获得的实验对象均为我院在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接收并进行治疗的患者,通过试验标准分析后纳入到研究中,并通过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0例)、研究组(71例)两组,研究组抽取的71例白血病患者在应用PICC治疗期间选择PDCA护理管理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指导。且两组白血病研究对象均按照2016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白血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标准》进行分析,符合本次研究的要求,且两组白血病对象在体重、身高、性别、年龄、工作性质、生活环境以及家庭背景因素上无较大性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研究价值,且这些患者不存在明显高血压、糖尿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因素影响。对照组患者女性与男性分别为30例与40例,年龄范围45-73岁,平均为52.6±4.9岁;研究组患者女性与男性分别为35例与36例,年龄范围48-71岁,平均为53.3±6.5岁。
在经患者或者亲属同意后选择PICC导管治疗,穿刺治疗的过程中,让患者的上肢保持外展,通常选择口径较大且直的静脉进行穿刺,对穿刺区域进行消毒后,穿刺后导管鞘留置体外3公分。穿刺后应用生理盐水对该区域进行清洗并旋紧后将透明皮肤贴固定好,固定完毕后利用x线进行检查,保证导管位置正常。对照组抽取的70例白血病患者选择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抽取的71例白血病患者在PICC治疗期间选择PDCA护理管理,应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前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计划,将护理人员进行编组,加强对PICC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包括护理的常规内容与注意问题等,提高PICC操作的水平与技巧。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包括对患者穿刺异常、出血以及不规范操作的指导和处理等[1]。执行过程中,按照制定好的护理操作流程与穿刺操作流程进行实施,并要定期对患者的导管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要记录好是否存在红肿与穿刺位置的异常情况,尤其是导管杜塞与发热现象等。检查阶段要注重对患者消毒隔离情况、基础护理等内容进行检查,并要对护理人员工作的开展,由护理组长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要对护理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2]。PICC护理中需要明确无菌操作的标准,患者是否存在血液高凝与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提高护理计划的可行性,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判定,并利用数据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获得的数据全部通过2016年WHO制定的《白血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标准》分析,并对抽取的141例白血病患者应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与评估。
本次研究中获得全部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整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以及数据图像等对数据加以整理,运用统计学专业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组内数据与组间数据分别应用t值与卡方值进行检验分析,并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数据的差异性。
研究组与对照组白血病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管理与PDCA护理管理的效果对照结果显示,研究组白血病患者导管脱落、感染、导管堵塞、血管炎症分别为0%、2.08%、2.08%、8.33%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的指标为4.17%、20.83%、14.58%与22.92%。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护理管理后,研究组白血病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为105.9±5.6d明显优于对照组白血病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为145.6±10.4d,两组数据的差异性较大(P<0.05)。
PICC是中心静脉留置管的常用方法,对于具有刺激性药物的注射以及长时间需要注射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由于PICC需要长时间应用,必然会容易产生堵塞和感染等现象,导致更多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3]。加上PICC长期使用会对患者血管等产生刺激性,对血管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白血病患者需要采用PICC长期输液治疗,因此需要在治疗中加强PICC护理,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4]。本文就白血病患者在PICC护理中选择PDCA模式,其感染、导管脱落、血管炎症以及堵塞等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患者留置导管时间降低,减少了对患者静脉血管的刺激性等,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推荐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