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论坛通过了《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提出:“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可见,追求优质教育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当然,只有优质是不够的,在追求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下,“均衡”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关键词。杨启亮认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仅要对优质和均衡作出解释,也要对它们的孰先孰后作出选择。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想问题,优先考虑均衡”。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聚焦“边缘化”初中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江苏作为教育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15年6月5日,江苏省所有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这表明至少在县(市、区)层面,江苏义务教育学校基本上实现了均衡发展。那么,为什么还有“边缘化”初中这种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呢?这与当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相关。
在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暂时的“新失衡”(这种“新失衡”是实现更高水平均衡的必经阶段),“边缘化”初中正是这种“新失衡”的具体体现。需要指出的是,初中教育教学水平的失衡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失衡,而是一种相对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校际发展相对失衡。客观地说,随着2012年启动的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深入推进,江苏初中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绝对意义上的薄弱初中已少之又少。但是,与区域优质初中相比,一些初中显得相对薄弱,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声誉欠佳,成为“边缘化”初中。与优质初中相比,“边缘化”初中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区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中、太仓市良辅中学都位于城乡接合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一中处于乡镇(尽管是经济发达乡镇)。二是历史。笠泽初中是2015年落成启用的新建学校,基础比较薄弱;无锡市堰桥初中2014年因初、高中分设而独立出来,优质教育资源被留在了高中。三是生源。四所学校的学生均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生源质量一般。四是师资。笠泽初中的师资主要为一所三星级高中停办后的分流教师;堰桥初中的师资为初、高中分设时留下的相对较弱的教师;良辅中学的师资年龄结构不合理。当然,正如以上分析的,绝大多数“边缘化”初中之所以薄弱,并不是因为在某一方面处于劣势,而是多个方面的劣势叠加而导致。
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发展相对失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学校“硬件过硬,软件过软”。在江苏,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初中学校在校舍建设、设施配置等硬件条件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笠泽初中是一所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1.8亿元,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优质学校要求建设的新校;堰桥初中于2014年新建,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硬件条件达区域一流水平;盛泽一中2005年建成,占地104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拥有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与一流的硬件条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边缘化”初中的软件条件比较薄弱,这是导致学校办学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除了上文所述的历史、师资、生源因素之外,“边缘化”初中的软件条件薄弱还突出表现在学校文化、学校管理等方面。如在笠泽初中,崭新的现代化校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撤并的三星高中教师为主的教师群体这三个要素被“组合”进入学校,学校文化整合任重而道远。再如,四所学校的学生均是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家庭教育等方面往往参差不齐,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目前,“边缘化”初中并未陷入“退无可退”的危险境地,它们虽然不够优秀,但也并无生存压力。如前所述,“边缘化”初中的失衡是一种相对的失衡,从绝对意义上看,这些学校都是合格的,甚至有的在某些方面(如硬件设施、办学特色)具有一定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边缘化”初中并非区域热点学校,政府、社会、家长对其关注比较少,对其的期望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边缘化”初中的办学压力(特别是来自家长和学生的直接压力)通常反而比优质初中要小。
既无生存压力,也少办学压力,“边缘化”初中长期处于“舒适区”,容易不思进取,失去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边缘化”初中在外源性压力不大的情况下,需要找到内生性发展动力,实现主动自我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校文化的突破。“如果要完成一场深刻的、更加持久的变革,最为重要的就是‘重塑’学校文化。否则,变革就会肤浅和不持久。”本期独家策划中的几所“边缘化”初中都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笠泽初中基于学校现状建设了“融汇”文化;盛泽一中基于学校传统建设了“至善”文化;良辅中学践行了“让每一位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堰桥初中开展了“美好的教育从今天开始”的精神之旅。同时,有的学校还注重从学校历史和地方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如:笠泽初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吸收了“崧泽文化”“莼鲈文化”“垂虹文化”“丝绸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吴越文化内容;良辅中学充分利用“昆曲之祖”魏良辅这一校本资源,建设昆曲词坊、昆曲乐坊等,进行昆曲文化传承。
二是课程教学的突破。正如良辅中学所言,课程建设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压舱石”。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是“边缘化”初中的最突出、最现实的痛点,也是它们之所以薄弱的重要原因。开展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边缘化”初中共同的追求。笠泽初中基于“项目学习”开展课程建设,并推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堰桥初中一手抓合作研究,一手抓过程管理,引领教师实现从“难教”向“会教”跨越;盛泽一中确立了“课堂因高效而精彩,学习因自主而快乐”的愿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朴素课堂的“三心”要求:教师专心上好每一堂课、细心批改每一本作业、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专心上好每一堂课、细心做好每一次作业、用心思考每一天收获;良辅中学围绕STEM课程设计了十大项目课程,建构了PBL—PAD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笠泽初中、良辅中学、盛泽一中不约而同都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探索,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基于“边缘化”初中学生学情分化严重这一实际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三是学生定位的突破。“边缘化”初中多为区域“兜底”学校,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要求通常不高,从而导致子女的自我定位、自我期望也不高。学生如果习惯于较低的自我定位,长期处于较低的自我期望之中,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较难取得成功。因此,对于“边缘化”初中的学生来说,激发信心比提升能力更重要,突破定位比学习知识更重要。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先学后教等具有针对性、适切性的策略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突破学生的自我定位之外,“边缘化”初中还在德育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堰桥初中开展入户式家访,力求“走一家改变一家”,让父母“看见孩子生命的伟大”,让学生“从生命底部汲取向上生发的力量”;盛泽一中注重德育细节,提升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表扬学生,激发和放大学生身上的正能量。
“边缘化”初中正走向边缘或已处于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边缘状态”被认为是欠佳状态,需要加以改变也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在于,“边缘化”初中应该向哪个方向改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居于核心地带的优质初中作为初中学校的样本,部分“边缘化”初中也把这些优质初中作为自己发展的榜样,试图复制它们的成功,从边缘走向核心。在此,我们姑且不讨论这种从边缘走向核心的尝试是否可行,我们要讨论的是,即使具有可行性,这样的发展取向是否必要?
研究表明,由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初中教育分属于中等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等不同的领域,导致了初中教育存在诸多属性矛盾,其中之一就是作为义务教育的统一性与作为中等教育的选择性之间的矛盾。“统一性倾向于趋同,意在使学校在办学体制、经费保障、硬件建设、软件配套等方面都保持相对一致、均衡的标准,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而选择性则要求多样,学校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办学特色越多样,学生选择的空间就越大,选择的机会就越多,教育的选择性属性就越能得到彰显。”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我国的初中学校发展目标高度一致,趋同性发展问题十分严重。而反观发达国家的初中教育,则呈现更为丰富的样态。譬如在德国,中学(包含了初中)就分为文理中学、实科中学、普通中学、综合中学等类型。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趋同往往被视作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体现,这是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误读。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公平不等于平均,均衡不等于均等。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现状,挖掘学校的资源,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行动,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品牌项目,甚至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恰恰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深层表现。本期独家策划中的几所“边缘化”初中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笠泽初中对“融汇”文化的理解和实践比较深入,建校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项目学习”“生·动”小组合作学习、“层·进”分层走班教学的校本化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堰桥初中通过“心心相印,与生命贴近”特色行动,让教师、学生“生命的伟大”得以彰显,让师生找到了自我价值感;良辅中学的STEM课程、PBL—PAD课堂、大数据指导下的分层教学既具有校本特色,又达到相当的水准;盛泽一中通过编写部门简报激发干部的策划力、执行力和创新力,通过“一课一文一题”的科研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单科突进带动全学科齐头并进,通过优生培养带动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这些从学校办学实践中生长出来的举措都极富实践智慧,让学校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发展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