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代馆长,朱自清在购书时也打上了自己文学趣味的烙印。朱自清是新文学的实践者,对古典文学也珍爱有加。因此,在购买的书单中,既有罗振玉《集古遗文续补》等古籍,又有《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等新文学书籍。一张由朱自清与冯友兰共同签名的清单显示,当时中文系与哲学系合买了日本一诚堂的《朝鲜古物图录》。清单上这样写:“价款由中国文学系出三分之二,哲学系出三分之一。”冯友兰1928年应邀至清华大学哲学系,1929年起任清华哲学系主任,1931年任清华文学院院长。
朱自清对图书馆最重要的贡献是保护书籍。1935年,时局动荡,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加快,平津一带危在旦夕,“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朱自清未雨绸缪,准备将贵重书刊装箱和搬迁的工作。1935年11月19日,朱自清在他的日记中写下寥寥数语:“学校决心迁移各种物品,今晚开始包装书籍。”
据《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中的《图书馆工作报告》中记载:“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宛平卢沟事件,竟为燎原星火……馆人乃将本馆及各系预装之图书仪器五十余箱,及馆中目录文件卡片等,不顾敌军严密检查,运存城中某处……幸而年前运出所有中西文善本,全部地志,及各系需用书籍等四百余箱,运存汉口,连同运出者,共约五百箱。”“幸而年前”说明在1936年,朱自清便将中西文善本等贵重书籍和物资运出北京。
当时学校附近有个清华园火车站,在朱自清主持下,师生们将教研工作所急需的图书、仪器装上火车秘密南运。这五百余箱重要物资南运后暂存湖北汉口上海银行第一仓库,后来从汉口辗转运送至重庆北碚和云南昆明。“在那艰苦的岁月,这些珍贵的图书成了西南联大学生们的学习用书,也是师生们学习用书的唯一来源。”
周晨淅整理
来源:新华网、《北京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