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尉富,林国徽,唐明欢
(钦州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 钦州 535000)
为了解决广西农村小学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以及体育、音乐、美术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自2013年起,广西教育厅实施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数、语、外通吃,体、美、音全扛”,“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小学体育基础》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唯一一门培养体育素养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任务,课程的设计至关重要。
广西教育厅未出台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相关培养方案,只是提出了培养“理论够用,能力够强”的全科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承接培养任务的各高校,只能围绕此指导思想各自为战,且《小学体育基础课》课程只有4学分72课时,存在学分少、缺课时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反思及与毕业学生交流总结,就学分少、缺课时的课程特质确定了“能力发展为主,理论兼顾”的设计理念,并针对课程设计原则、定位、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探讨。
1.1.1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首先体现在课程定位、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评价方式等内容衔接上,课程设计时要注重系统联系性,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其次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小学体育基础》的总课时数只有72课时,课程的内容安排和衔接必须系统科学,且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1.1.2 实用性原则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定向培养的,毕业去向是回到原籍的乡镇(不包含县政府所在的乡镇)及以下的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工作,乡村小学的特殊学情是《小学体育基础》课程设计时需要酌情考虑的,设计时必须有针对性,从内容、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实用性,让学生收获的知识能接地气,能学以致用。
1.1.3 创新性原则《小学体育基础》课程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中唯一的体育课程,一门课,4学分72课时,培养出能扛起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时间短,任务重,如何能达成这一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设计和方法上必须要创新,不能沿用三年制专科或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需冲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应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考核方法进行创新。
《小学体育基础》属于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训类课程,由各承接学校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开设,教学任务由各承接单位的体育学院或体育教学部承担,面向的是2年制小学教育专科学生,课程按照体育技能形成规律,立足广西乡镇农村小学现实,立足广西特色,立足师范特色,以发展学生体育基础理论、体育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目标,提升学生体育教学能力为课程核心,需要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学习和练习提高教学能力的课程。
1.3.1 知识和技能基本了解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项目的技能、基本教学方法能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基本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初步了解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了解小学生体质测试和体质健康评价工作,初步了解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的知识。
1.3.2 过程与方法基本上掌握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有较好的沟通的能力,基本掌握小学体育的教学流程,具有体育课教案的基本设计能力,有能力解决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基本掌握搜索教学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理解体育乐趣,能理解体育对改善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对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和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的独特意义。认识到体育素养是全科教师专业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对教师事业的热爱。
《小学体育基础》的课时量为72课时,基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学生学情层面的考虑,在课程课时设置上,主张突出实践,理论基础与考核标准并重的理念,理论讲授环节为8课时,实践环节为56课时,考核课时为8课时,在组织模式上,采取“讲—练—讲—评”模式和小组互助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教师主讲、学生勤练习勤讲解、师生互评及学生自评或互评的组织模式下,小组互助学习模式更能发挥出效能,有助于达到人人参与,人人互动,人人互助,人人监督,人人互评,人人争先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小学体育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和教学的核心部分,如何在72个教学课时内完成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教学内容成了课程设计的困扰,本着“有取舍,留必需,能致用”的原则,立足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规律、学生生理特点、学生体质测试、乡镇农村小学体育场地设施情况、知识过渡到中学及广西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等视角进行教学内容甄选,确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进度,见表1。
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学生小组互评及总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方法,其中过程性评价占成绩的30%,学生1学期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小组互评占成绩的20%,组长根据成员的课堂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占成绩的50%,主要是期末技能考试的成绩,学生采取抽签的形式,对抽中的内容(表1)进行演练和讲解,分数由教师评比小组打出,平均分值为该生总结性评价成绩。
表1 《小学体育基础》教学内容与进度表
自2014年起,笔者担任《小学体育基础》课程教师,在对毕业生就职后的访谈加上与其他高校的课程任课教师的交流,围绕如何在72个课时内让学生达到“理论够用,技能够强”的要求,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理念灌输、结合实践课程活动、注重教学方法及学习目标4个层面进行探析。
在72课时内,把学生培养成能在小学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是不现实的。课堂中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课余甚至就职后的时间来补足,因此“意义教育”意义重大。在教学实施中,让理念先行,教师应适时地借助案例向学生灌输体育、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价值及意义所在,让学生在意识上重视体育、重视体育课和重视体育教师职业,知晓“体育之重”进而意识上“重体育”,并形成“体育自觉”,自觉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体育学习中。
课程的课时数有限,即使在教学内容精简的条件下,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基本掌握也属难事,借助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媒介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提高技能,如教师制作相关微课或课程微视频,上传到学生qq群或微信群,又或推荐学生在优酷、土豆、腾讯等视频网站上搜索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可使用手机或电脑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可反复观看相关课件或视频,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反复讲解示范,其效果来的更直接更持久些。
据调查显示,各学校安排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内容均以语、数、英等课程为主,并无体育内容,这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经过与教育学院进行沟通工作,同意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增加体育内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开展教育见习和职前参与体育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农村小学体育工作,对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认同感,投入度会提高,利于课程教学;还能从精神上唤起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危机感,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冲击,冲击会转化成动力,利于职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教师应在课堂中明确告知学生,“理论够用,技能够强”的指导思想转化到课程具体化的程度,让学生清楚,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达到学习目标的,给学生确立一个“看得到摸得着”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助力作用。适时“减压”是教师在遇到学生有畏难情绪或学习遇到瓶颈时,适时疏导降压或降低学习要求,避免不良情绪蔓延,阻碍教学的连续性开展,适时“加压”是学生出现轻怠情绪时,教师应适时进行精神“加压”,保证学习进度,再者是课后作业“加压”,强调每次课的学习内容会在下次课中进行抽查,针对学生表现采取相应奖惩措施,借此鞭策学生课余的学习,进而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课外的保证。
[1] 莫运佳.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的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 于素梅.体育课程实施中体育内容的缺失及根源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5).
[3] 鲍军超.论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性与实施的阶段性[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
[4] 刘昕.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理论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