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菊英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当代社会,文化的社会功能日益突显,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力和集聚力的源泉,也是一个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强烈的愿望。高校承载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立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至完美。”在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其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形式和内容,且对全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和校园文化二者互相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发展起来的,它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是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根据文化学观点,文化按要素的不同可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3大类。相应地,校园体育文化也可按此分为3类,见图1。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3个层次中,意识文化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节是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 。意识文化层面中的精神文化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体育精神风貌等;制度文化则包括校园体育制度、体育组织领导和体育传统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体育课堂、体育社团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等,体现了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个体在学校参与教育活动中的外在表现;物质文化层面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及体育宣传等,可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它们相互联系、彼此促进。
图1 校园体育文化构成要素
大学是知识和文化的殿堂,在传承、发展、创造文化的使命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人才,并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熏染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自我身心平衡能力 。
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于网络社会。在享受现代科技熏染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较突出,功利化倾向较明显,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不够;专业技术教育不断得到强化,传统的人文教育则逐渐淡化所;“才”的训练不断加强,“人”的培养则常被忽视。因此,“净化心理、提高德商、健全情商、强化动商”是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挖掘学生潜能、启发其智力、促进其能力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品德修养,培养其健康人格和品质,协调其人际关系,增进其合作精神。它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让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顺利转轨的助动力 。它的传播旨在大力弘扬富有正能量的人文精神。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对培育校园文明、营造校园人文气息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高校是创造、引领和传承先进科技和知识文化的地方。一方面,师生可以通过自身所学专业的高科技成果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地对一些传统的体育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体育”的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也将不断为计算机、电子信息、机械、能源、材料、文化传媒等各专业领域提出新的课题,推动学科的交叉发展。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推动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形成,促进高校要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
通过与专业素质的融合,以“实现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能力目标和生活目标”为主要内容,为大学生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创造自我搭建平台。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比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社会实践与调研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进一步融入职业精神培养,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教室和实训室的环境布置、考核评价等环节融入体育精神。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敬业、勤业、爱业的职业精神。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内在的,也是人类文化当中的精髓所在。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在长期的积淀中凝练出的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意识观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其主要包括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思想、体育精神、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准则等 。特别是要将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等体育观念植入学生思想深处。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一经形成,就能辐射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行为,规范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道德品质,是激发学生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大学生通过长期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熏染和体育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统筹兼顾、勇于奋进、顽强拚搏、团队意识等优良品质,完善人才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单纯靠教师口头教育往往是难以实现的,体育文化教育则可以寓教于乐、德艺双修。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核心是如何搞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如何提升体育课程内涵。理想情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得到了实质提高。但现实的景象是大学生患文明病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据2015—2016年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质状况抽测情况通报显示,全省54所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的大三学生和44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大二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指标(50m、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和1 000m(男)/800m(女)5个项目)的现场测试结果显示,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平均分为68.1分,合格率只有80.6%,良好及以上率只有10.7%。据报道,与1985年相比,2010年中国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m跑、男生1 000m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cm和1.29cm。人们不竟要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症结何在?
高校体育课程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知识体系,当把体育教学活动看成是传递体育文化的一个系统的时候,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在理念、内容、建构、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要通过体育课加强对体育文化的宣传,让人们明白体育课不仅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各专项体育课的教学,传承和弘扬体育文化,如武术教学中的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强健体魄保家为国及体悟虚静自然、克己忍让等优秀品质;球类运动中强调竞技,注重个人能力发展,以“更快、更高、更强”为宗旨,体现团队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操舞类项目旋律悠扬、节奏明快、风格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包括体育俱乐部或社团活动、校园运动会、运动队训练、体育联赛、课外体育锻炼、场馆健身等,是体育课的有益补充。它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品牌性的俱乐部、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生的一面旗帜。比如,哈佛大学的赛艇项目、斯坦福大学的篮球项目、清华大学的跳水项目、华侨大学的篮球项目、厦门大学的爬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的毽球项目、湖北民族学院的陀螺项目、东北高校的冰雪项目、浙江工贸职院的地掷球项目、浙江经贸职院的跆拳道社团等,都已形成一定品牌特色,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内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对强身健体和筑起同学间的友爱之情极富效果。其包括各专业、班级、宿舍组织的男女混合运动队联赛,其具体组织和协调都由学生推动。
组织和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如舞蹈社团、武术社团、棋牌社团等。广泛开展各种有传统特色、有时代气息的体育活动,如舞蹈既可以有民族舞,也可以有交谊舞、街舞恰恰、探戈等体育舞蹈。
足够的体育场馆是广泛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场馆的不足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一个普遍问题。学校应充分投入,建设多种多样的体育场馆,为学生提供各种健身场馆,如游泳池、诸多器械健身房、有氧运动健身房,并开设运动辅导课程。健身场馆的配置可向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延伸,为广大师生提供就地健身的便利性。构建由校园体育墙绘、体育广播、体育网站等组成的校园体育宣传阵地,也是完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 加强意识、行为、物质“三位一体”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让广大师生时时刻刻被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所包围,是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1] 陈媛媛,马小平.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16):10-13.
[2] 杨利喜. 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8(5):423-425.
[3] 陈晨. 素质教育巾融八高校敕园傩育文化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0,32(20):263.
[4] 杨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6,4(28):144.
[5] 刘旭明.浅论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及发展方向[J].高教学刊,2016,2(15):197-200.
[6] 刘元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5,35(10):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