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兵
摘要:《国际商法》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在该专业中《国际商法》课程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涉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及教学目标有偏差等问题,本文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提出专业建设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法;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449-01
一、《国际商法》的课程建设概述
课程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课程体系设计,即如何根据专业内容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做课程安排,该设计应当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二是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安排规划、教学方法运用、教材选择等,对此管理应当以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为标准。就《国际商法》而言,尽管它是一门法学课程,但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其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务密切相关,《国际商法》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合格的外贸从业人员。
二、目前《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际商法》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提供的是从事国际贸易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作为一门法学课程,《国际商法》需要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法学概念,在法学专业《国际商法》课程设置上,其前期课程民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可以承接该教学任务。但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一般只开设《经济法》和《国际商法》两门与经济贸易密切相关的法学课程。因此,《经济法》应当开设在前,承担介绍本课程法学基本知识的职责。另外,尽管《国际商法》是法学课程,但不同于国内商法的内容,它与国际贸易实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者如果缺乏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训练,对某些国际商法的法律条文将难以正确理解。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当安排在前,而应用国际商法知识的课程应当安排在后。例如,国际商法的前置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报关实务等;后置课程有合同标书与制作等。但由于部分课程设置者对《国际商法》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缺乏足够了解,设置有违上述安排,将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2.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目前,《国际商法》在我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介于《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交叉学科,由于不同学者对该学科理解不同,导致学者们编写的教材内容与《国际经济法》出现重复,而且有些内容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关联性不是特别强。从法学专业开课情况看,《国际商法》讲授的更多是法学原理,缺乏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密切联系,没有做到应用于解决国际贸易交易争端之中。例如,商事组织法、国内合同法、代理法等出现在很多《国际商法》教材之中,但与国际贸易实务关联性不强,又与《经济法》内容有重复。因此,本着培养外贸人才的目的,教材内容应当密切联系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应当以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合同商事通则和国际仲裁法为重点。
3.教学手段单一
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大量枯燥乏味的法条,在非法学专业设置《国际商法》情况看,由于课时限制而课程内容信息量大,一般老师为完成教学进度,大量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将体系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整堂课全部采用讲授教学法,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及心理疲劳,无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关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密切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难以将该课程知识运用于国际贸易工作之中,认为课程缺乏实用性,导致该课程培养具有一定法律素养的外贸人员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4.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而言,《国际商法》的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的机会。由于法学知识并不够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去律师事务所实习。而在国际贸易工作岗位,贸易争端的非常态会导致应用相关知识的机会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变现状,学生不会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考试前背诵记忆相关教材内容就能通过考试,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解决的办法
首先,《国际商法》课程设置者或教师应当既了解该法学课程,也懂得国际贸易实务。这样,设置者或教师在安排该课程时不会犯基本上的逻辑错误,也不会在选择教材或教学内容时出现偏差;其次,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研讨法等都是在该课程中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作为贯穿《国际商法》教学全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应当在案例选择上满足几个要求:较新的案例(与最新的惯例及公约等向适应);真实的案例(保证案情分析過程的严谨性);中英文案例并举(与国际贸易工作相适应)。最后,真实的案例教学某种意义上可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真实案例思考与分析,掌握仲裁员或法官的断案思路,帮助自己今后拟定合同时避免案例中的错误,这既是实践的目的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外经贸法律意识的较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