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蓓蓓 李鹏 刘春雨 黄余强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志,是中国软实力的象征。大学生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发现大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在实践方面却不容乐观,探索其原因发现,高校、社会和家庭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存在问题,故以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學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418-0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开拓者,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然而目前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却不容乐观。因此,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刻不容缓。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缺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增加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的调查综述
大学生整体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不佳,对古典名著的掌握度不高,男性的认知情况优于女性,理工类优于文史类。大学生普遍认为他们认知少的最大原因是缺乏学习途径、宣传力度不够、内容枯燥以及学习形式单一,大多数人都看过一两部名著,了解一些剧种,几乎所有的人都看过《论语》和《诗经》,因为这二者是中小学教育课本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名著。男性在欣赏优秀传统文化时更有耐心,女性更关注时尚与潮流,因此男性的认知情况要优于女性。文史类的学生认知情况并没有比理工类的学生理想很多,进入大学以前,文史类只是在某几门课上比理工类学生多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实际上文史类也并没有专门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进入大学以后,大家都以自己的专业课为重,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的差别不是很大。大学生的年级、专业、地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令人担忧,传承方面也不容乐观。传统节假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但是大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超过一半的人并不参与传统节日,而是在节日期间安排其他的活动。在被问及中国经典传统书籍如四大名著时,甚至有一部分同学没看过也不打算看,更不必说京剧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已经在城镇里消失了,城镇礼仪消亡的速度比农村快出许多。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令人欣慰。他们普遍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很重要,应该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少部分人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愿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否认自己担任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但是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发点比较功利,大多数人还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专业知识的需求。除此之外,他们最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美食与民风民俗,这二者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农村的大学生比城镇的大学生更喜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许多农村还保留着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为农村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加浓厚的氛围。
(二)学校、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现状
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很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不重视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授方面的不足。一些学校会将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假期累计到国庆节一起放,期间也不组织相关的节日活动,学生度过传统节日的方式受到学校放假安排的影响,超过63%的学生在节日里都会参加其他非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活动;学校的课程教育是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来源,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够增加相关的课程,这在客观上说明了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认知引导。除此之外,已有的教学方式也枯燥无味,多数老师课堂教学时还是照本宣科地使用多媒体投影,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任何创新性,导致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形式单一。
社会和家庭同样要为大学生的认知现状负责。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使用变成日常习惯,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遗憾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的传播并不积极。家庭环境对人的文化素养有直接的影响,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意识到应该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这说明家庭在这方面没有引起孩子的注意。
三、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缺乏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大学阶段的特殊心理特征
大学时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并支配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因此,大学生具备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去充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我们研究发现,大学生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造成了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理想。
1.大学生普遍追求新鲜事物
当代大学生有很明显的新时代特点,他们热衷于追求新事物。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存在形式却没有与时俱进,更不具备新事物的特征,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排斥感。
2.认识上的积极,行动上的被动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很重要,但实际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却不多,他们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但很少主动地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多半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专业需求,这体现了大学生认识与行动的矛盾性。
(二)客观原因: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
除了大学生心理上的主观因素,一些客观原因也要对现状负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却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缺失,导致当代大学生对其认知不足,并不是其自身演化的结果。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客观原因。
1.以家庭为单位的优秀传统文化丢失
在家庭环境中,如果长辈很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孩子从小接受熏陶,耳濡目染,自然会对那些文化感兴趣,甚至懂得去欣赏它们,在不自觉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从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家庭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随着传统意识的淡化,中国传统节日在国人心里的重要性递减,不如外国那些浪漫新鲜的节日更吸引人们。
2.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大学生都有缺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途径的困惑。学校对传统节日的忽视和老师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导致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得不到有效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逐渐被冷漠,重智育轻人文的教育已经成为趋势。
3.教育管理者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偏离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渐与文化分离,价值取向也偏重于功利主义,大学成为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应用学科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因而更为教育管理者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的贡献,严格来说只是对个人素养的建设,经常被教育管理者忽视。
4.社会现实的功利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立
我们生活在一个明码标价的时代,价值成为衡量一件事情的标准。这些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现实的社会让人们必须一切以工作为主。除了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相关的工作,社会的大部分工作并不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因此大学生按照社会上的要求来培养自己,学好专业技术来增加筹码,便于日后更能找到好工作。优秀传统文化对工作没有直接的作用,因此被忽略。
四、增加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途径
(一)重视原生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文明礼仪,热爱家庭、孝敬老人、关心子女,以自身实际行动给予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培养。以家庭为单位的庆祝传统节日,这不仅能够使家人团聚、加深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能够为大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个浓厚的氛围,使他们在这个氛围中自觉增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弥补缺失的高校教育
大学期间,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学校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无需多言。学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其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其他场所所不可比拟的。因此,高校必须成为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最佳阵地。
1.高校应切实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高校必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基础课中添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类课程,督促大学生系统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2.高校应积极组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高校应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传承,主动按照国家规定放假,并且组织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成立相关社团,开展各类增加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活动,从而真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
3.高校应加强师资力量的武装
学校要改革教学体系,除了增加有关方面的课程,也要把师资队伍武装起来。要提高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教师的授课能力,督促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状态;为教师提供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习他人有效的授课方式。
4.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应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举行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通过学校的微博、广播、微信等平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学生社团组织相关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组织征文、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等。
(三)改善失衡的教育管理
这里所说的教育管理者主要是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当前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数量和构成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侧重于工程应用类学科的发展,明显对人文学科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几乎没有学校专门设立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这种失衡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科功利性的原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能够重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整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设立专门的大学和专业,改善教育失衡的现状,从根本上引起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四)推进核心的价值宣传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我国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国家各党委和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关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观,改变社会功利主义的风气。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在全社会营造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相关社团组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发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重视网络宣传的传播作用
大学生习惯于从以网络新技术为载体的微博、微信、网站、论坛、贴吧等一系列客户端获取信息,这些平台发布的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必须发挥网络宣传的优势,在碎片化的信息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洁、生动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枯燥的文字中摘除出来,图文传播。从大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人手,具体的宣传某地的美食、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服饰等。
五、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的结晶、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是我国综合国力走向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映射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失衡,家庭、学校和社会成为培育“功利主义”教育理念的摇篮,目光逐渐远离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育管理者对此更是难辞其咎。
只有国家从根本上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制度上人手,从观念上改变,将“强国必先扬我文化”的认同心理烙印在每一位国人身上,结合多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可持续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认知,才能够重構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够更好的继承并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做好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领导下,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多元的现实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同时兼收并蓄,共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一份力,增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抵挡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和价值观的输出。尽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它的发展始终是前进的、光明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的时刻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