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爽
【摘要】丧失是重要的人生课题,丧失必然带来哀伤。哀伤过程是必要的,然而过度哀伤则会导致心理创伤,让我们无法与逝去的人和事告别,导致心理发展的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心理治疗有助于哀伤和修通的过程。本文主要围绕这个话题,从承认事实、宣泄悲伤、完成告别、重建自我四个角度,探讨如何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协助哀伤者表达和控制哀伤,与客体完成心理连接,修复个人和社会环境,从而正确的接纳和应对人生中的丧失。
【关键词】丧失 哀伤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171-02
一、人生中的丧失
丧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或者是离开,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甚至造成身体的损害等。丧失会给人带来悲伤,亲人的死亡或离去,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与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会带来无助感,甚至會有负罪感,以为丧失者可能会认为亲人的离去是自己的错。
二、哀伤及哀伤过程的必要性
丧失必然带来哀伤。正常的悲伤,是通过悲伤而达到心理的痊愈,即丧失的痛苦的解除。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为他们的丧失进行过悼念,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使他们的丧失得以修通。内疚感、回避等情感与行为,常可能一直伴随着他,成为未解决的悲伤的症状。长大的过程中,他感受不到真正内心的快乐。
三、心理治疗协助哀伤和修通的过程
(一)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承认丧失
承认丧失的治疗的功能,就是帮助求助者进行现实性检验,接纳丧失或者离开的事实。这可以使那些有丧失但一直否认的求助者可以面对真实的丧失。
接受事实加上告别仪式是充满疼痛的过程,所以无论是心理剧还是工作坊一定要创造充足的条件。进行角色扮演,还原生活真实场景。当事人可以作为观众。意识到事态的发展变化或者离开的事实。当事人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它是自己的故事,同时又是别人的故事,是她自己的痛苦,同时又是别人的痛苦,这种半参与半旁观的情形之下,她自动获得了客观立场,帮助她走出创伤事件。最后要说出再见。有的人在心理剧中,会失声哭泣,也会晕倒,这是一种情绪宣泄,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二)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宣泄哀伤
精神分析为丧失者提供了一个诉说氛围,可以表达对丧失的客体的爱与恨,表达时会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甚至忧郁(Frued,1923),而这是与丧失的客体分离的过程。当然也适用于其他的丧失。针对宣泄悲伤,常用的情绪处理策略有:
1.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此技术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当事人面前,假定丧失客体(亲人、朋友或希望等)坐在/放在这张椅子上。来访者把自己内心里想对他/它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这个过程帮助当事人完成了与丧失客体没有来得及的告别,宣泄了当事人的思念与哀伤,处理其内心的自责与歉疚。
2.角色扮演
让当事人扮演丧失客体的角色,通过扮演,换位思考,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深深理解所扮演角色的想法,体会到丧失客体对自己能够好好生活的期望,以此作为调节消极情绪、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3.保险箱技术
保险箱技术是靠想象方法来完成的。辅导者指导当事人将丧失导致的负面情绪放入想象中的容器里,即将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以实现个体正常心理功能的恢复。另一种做法是辅导者指导当事人将已失去的美好部分锁入一想象的保险箱里,钥匙由他自己掌管,并且可以让他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打开保险箱的门,来重新触及那些记忆以及探讨相关事件。此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缓解当事人的负面情绪。
(三)转移与丧失的客体的心理联系——完成告别
我们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完成对丧失的告别,这对于丧失者有很强的心理修复功能,协助丧失者面对分离,接受逝去者“在别处”的事实。仪式的意义是它代表结束一个活动,同时开始新的活动。如追悼、写信、鞠躬、写回忆录、哀诗、祭酒、祈祷等;这些利于当事人完成健康的分离,引导新的出发。此外,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集体形式完成,强化仪式感,达到互相分享与支持的目的。
(四)修复内部的和社会环境——重建自我
上述哀伤辅导技术只能处理丧失当事人的一部分问题,即情绪困扰。而社会支持,即一些亲友或支持性团体主动的帮助对当事人是很重要且有效的。分享相关体验,提供实际的建议及讨论应对方式能够帮助当事人更快的从丧失事件中走出来,开始新生活。
哀伤恢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通过哀伤者一系列微小但正确的选择而逐步实现的。那些能帮助哀伤者走上恢复之路的行动,要求当事人和有心帮助他们的人具有高度的专注、开明的思想、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林凡.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个体哀伤辅导中的运用[J].学习月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