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探究 交流中成长

2018-01-29 10:24沈红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9期
关键词:间隔物体交流

沈红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129-02

卡耐基说:“一个团体要能培养出热忱,其结果必然是积极行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孩子学习的热忱。才能让孩子主动的学,真正的讲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间隔排列”这一课,执教教师利用问题引领、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

一、问题引领 增加温度

本节课,教师首先创设了学生喜欢的“猜灯笼”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在学生猜的兴趣正浓时,老师的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设疑启惑,引领孩子去思考,让孩子初步感受“间隔排列”的規律。接着出示主题图,师问:“你发现了吗?谁和谁间隔排列呢?”看似无意其有意的一句话,激起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欲望。趁着孩子学习的热情老师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表格来整理数据并出示以下问题:

1.每排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呢?在图中画一画、连一连、圈一圈、让别人能够一眼看得出。

3.试着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出图中的间隔排列现象。

研究始于问题,同样教学也应该始于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思想的,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老师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感受成功的喜悦。所以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让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孩子带着问题,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去学习。本节课老师问题的引领,像母亲和孩子的对话,又似两个老朋友之间的交流,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孩子去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去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去享受数学的美。

二、合作交流 增添浓度

当导学单出示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数据、交流、汇报。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第一小组:“一个小兔和一个蘑菇当作好朋友……”“好朋友”这个词用得多么形象。紧接着第五小组:“一个木桩和一个篱笆为一组……”“一组”这个词用得有数学味。迫不及待的第六小组:“木桩看作点,篱笆看作间隔,木桩比篱笆多1。”“点、间隔”这两个词上升到一定的专业高度。

让学生讲,让学生评价。教师让一步,微笑着在静静的等待花开的声音。等待一个智慧的声音为另一个稚嫩的声音进行补充、完善、评价,虽然有的回答不是那么严密,但那都是他或他们小组智慧的结晶,不同的声音,都表达同一个意思:间隔排列的规律。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这样学生得到充分的信任,从而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将知识引向深入,得出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存在普遍规律。

给孩子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调色,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渲染,放手让孩子去说、去评价,孩子的语言使课堂多姿多彩。

三、当堂检测 增加深度

当堂检测,设计有层次,透过及时的基础练习有效巩固了新知,变式练习内化了知识,通过提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间隔排列”规律的两种物体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如: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这是一个开放的操作情境,其中▉的个数是规定的,●的个数是不确定。当教师出示此题,并在小黑板上画好10个▉,让学生自己去画●,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这时学生激动的站了起来。

其中有一个小组的画法如下:

▉●▉●▉●▉●▉●▉●▉●▉●▉●▉●

●▉●▉●▉●▉●▉●▉●▉●▉●▉●▉

▉●▉●▉●▉●▉●▉●▉●▉●▉●▉

● ▉●▉●▉●▉●▉●▉●▉●▉●▉●▉●

小组中的一个男孩说:“前两个与众不同,一端是▉,而另一端是●,这样▉和●一样多……”这些规律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保存在孩子的记忆里,既有比较充分的体验,又不需要刻意去记忆,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智慧火花的闪现。

规律只有自己操作才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并通过小组交流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互学”“教”学。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深刻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在本节课中,正是教师问题的引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给学生拥有提问、深思、交流、回答的权利。教师退出舞台,在欣赏着舞台的主角学生的精彩表现。真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猜你喜欢
间隔物体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间隔问题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间隔之谜
上楼梯的学问
悬浮的鸡蛋
头夹球接力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