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 常宇 李韵熙
陈孝平,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肝脏外科中心主任。1953年出生,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已施行和指导施行各种肝胆胰手术2万多例,含肝癌手术6千多例。在几代肝脏外科前辈工作基础上,陈孝平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首个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开创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一项肝移植术。
当心头所好慢慢成为自己的信仰,成为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你会发现,这正是你要回到的初心与本意。生活中的陈孝平院士极简到“凶狠”,但在世界肝癌外科领域,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两大理论,建立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一项肝移植术,致力于解决中国人的肝脏问题。他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将医学作为毕生信仰的他,时刻蓄积着,在荆棘丛中探寻生命。
早上9时,陈孝平赶到手术室,旋即踱步到阅片机旁,扭着头凑近磁共振片,瞪大眼睛专注地搜寻着。虽然手术方式在脑海里早已反复演练多次,但上台前一刻,他仍然要再审视一遍有没有遗漏:“今天这个病人比较复杂,癌肿侵犯到肝脏、胰腺,主动脉旁还有一个鸡蛋大的淋巴转移癌灶,需要小心又小心……”
40余年,陈孝平已经做了2万多例肝脏疑难手术。切开、暴露、分离、止血、结扎、缝合……手术时,陈孝平依然执著于每一个规定的细节和流程。“所有东西都是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最老实的方式其实是最快的。”
熟悉陈孝平的病人都知道,在手术之外他还是个“B超医生”。他对所有主刀的病人,都要亲自看B超的动态影像,而不是只看纸质报告。每周他都有固定的读片时间。“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仅要对疾病有明确诊断,更要精准了解肿瘤的确切位置,以及与周围其他器官的关系。”因此,对每一个术前病人,他不仅要亲自检查看片,还要求把各种检查结果带进手术室,随时调看,避免失误。
“外科医生十八般武艺都要会。”肝脏外科光肝实质离断器械就有好多种,每一种器械如武术界的刀枪剑戟,用在不同的地方,它的功能也不一样。当器械设备不够先进时,手术常需要靠人为经验和脑力来补足这些缺陷,这便需要医生更为谨慎、细致地投入到手术中去。“所有临床器械设备你都能用,才算得上外科界的武林高手!”陈孝平说。
中国是世界肝病大国。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肝癌的诊断普遍较晚。因为人们营养状况不佳,肝炎、肝硬化发病率居高不下,肝脏外科也以难度大、危险性高、手术禁区多著称。1973年,陈孝平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直到1979年,这名年轻医生6年间没有见过一台肝脏手术。选择肝脏外科作为主攻方向,陈孝平颇有点知难而上、舍我其谁的胆略和勇气。
1993年,病房走廊里住進一位李姓中学老师。陈孝平得知,病人的两个女儿还在读书,整个家庭不幸被病痛之苦笼罩着。此时,陈孝平在肝脏外科领域已积累了上千例的手术经验。面对李老师,他又一次迎接挑战。上世纪90年代初,肝脏外科还没有重症监护病房,重病人做完手术只能直接住在手术室里。手术后,陈孝平索性在病床旁搭一张床,睡在李老师旁边,随时观察术后情况,随时抢救治疗。
“做外科医生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重复的、具体的、操作性的外科训练,让大脑与双手不分离。就是这个过程,促使医生不断去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一周后,李老师的手术获得成功,肝癌肿块被彻底切除。从此,李老师与陈教授成为老朋友。前些日子,李老师再次找到陈教授报喜,他的各项复查结果统统正常。25年,他们共同创造出生命奇迹,两个老朋友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陈孝平刚毕业时,被分在安徽蚌埠医院肿瘤外科。那时候不分专科,所有腹部的手术都要学习做。就这样,上到人体的食道手术,下达人体肛门手术,陈孝平都打下了坚实、过硬的基础。
影响陈孝平一生的,是刚当医生时的两次手术经历。
一次是一位严重手术并发症病人。1974年,陈孝平毕业第一年,老师带他一起开双侧甲状腺切除手术。病人是个50来岁的中年妇女,当时老师主刀,他当第一助手。手术后回病房,病人就开始抽筋,而且是全身不断抽筋。刚开始,医生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给病人用了点钙,但情况一直不见好转,病人越抽越厉害。
那天晚上,陈孝平回到家后仔细翻书找原因,才知道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因为手术把病人的甲状旁腺切掉了。教科书上明确说,人有4个甲状旁腺,手术中只要保留一两个,病人就不会发生抽筋并发症。可是,那次手术可能把甲状旁腺全部都切掉了。这是他第一次遇到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那次病人的痛苦对陈孝平影响极大。“外科医生的责任太大了,手术都在毫厘之间。开好了是治病,开不好可能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陈孝平说。
第二个让他刻骨铭心的手术,是他毕业第二年做的一台非常成功的手术。当时一个下放农村的女知青,20多岁,肚子一天比一天大,当地农民都说她未婚先孕。女青年压力很大,因为她百口莫辩,几次要跳井自杀。年轻的陈孝平在门诊看到她时,发现其腹部情况不对头。轻轻一扣诊,觉得肚子里有实体瘤,怎么可能是怀孕?女青年住院后,陈孝平还请来科室主任进一步确诊,怀疑是卵巢囊肿。那一次,主任让他主刀。肿瘤大,手术时,他在肚子上划开一个长长的切口。突然,一个脸盆大的囊肿从腹腔里面蹦出来了。再俯下身一看,下面是一个蒂一样的血管,像西瓜的根。根很细,陈孝平迅速拿钎子一夹,切断后拿出大囊肿。病终于诊断清楚了,不仅救了女知青的命,更维护了她的名誉。出院时,母女俩跪到陈孝平面前。那时陈孝平才22岁,受这样的礼遇,他终身难忘。
他含蓄方正,风度谨严,常常以微笑示人。
同事、学生眼里的陈孝平永远是没脾气,和蔼可亲。但学生们都知道,他从不参加各种吃饭应酬,哪怕是学生毕业时的邀约。这又让很多人不理解。在陈孝平看来,一日三餐太复杂就是浪费时间。极简的生活,却招来同事们对他夫人常立文的批评。一次,陈教授自己做体检,外套一脱,露出的毛衣居然有破洞。“他常常抓到什么穿什么,旧了破了也不扔……我根本拗不过他。对物质生活,他的要求很低。”常立文说。但也许正是这股拗劲儿,让陈孝平在肝脏外科领域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
2009年11月3日,一场不寻常的手术正在进行。武汉同济医院外科手术室,一位普通的母亲为割肝救子日行十公里减去脂肪肝,正在接受亲属间活体肝移植。与手术同步,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暴走妈妈”的手术,全国亿万人为术中母子揪心。
手术台边,陈孝平“坐阵”,30多位医护人员全力以赴。这场肝移植手术历经漫长的14个小时,最终母子平安。在业内,器官移植是外科手术的“王冠”,肝移植更以手术难度高被称为“王冠上的明珠”。在国内,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从理念到实践,都由陈孝平首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陈孝平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亲属间活体肝移植”的理念。2008年,陈孝平主刀,国内首次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暴走妈妈”术前,专家大会诊决定了儿子切部分肝,妈妈只割小部分肝。这种手术难度大,虽说陈孝平在读博士期间就已提出,但在当时仍是国内首创。1982年至1985年,陈孝平大胆地提出,良性肝病全切肝脏没有必要,病人只需37%左右的肝脏就可维持功能。这样,供肝体积小,供者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他心里的目标是,这位母亲不仅要安全手术、健康恢复,更要正常生活!
然而,更艰难的挑战降临,让现场所有医生都吃了一驚。
正常肝脏有一根胆管,一厘米粗细。切下母亲肝脏时,医生才发现,肝内胆管竟然有4根,根根细比铅笔芯!这种基因变异极为常见,存在于超过一半的健康人身上,这就给医生手术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在肝移植领域,胆管缝合比全肝移植都要难。传统方法是全部缝合,术后并发胆管阻塞的几率大,直接影响移植效果。早在几年前,陈孝平率先在国内尝试胆管部分缝合,既减少了胆管阻塞的发生几率,也不影响胆管功能。
考虑到母亲胆管太细,部分缝合效果最佳。在国内,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凤毛麟角。而类似的手术,陈孝平已做了上百例。这一次,要同时缝合4根,陈孝平沉着应战。直到晚上,最后一根胆管缝合成功,最难关头过去了,陈孝平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下大半。
掌握一项技术,意味着我们养成了一整套复杂的行为程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去攻克,所谓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不能忘本,本立而道生。
对疾病本源的好奇和探索,对医学无止境的追寻,正是陈孝平创新的内核。一流的心性才能取得一流的成就。陈孝平站在肝脏外科历代前辈的肩膀上,勤奋思考,勇于实践,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打破着肝脏外科领域的种种“禁区”。每一步,都镌刻着他对疾病的思考、对生命的专注。
在肝脏外科领域,陈孝平被业内称道的是他打破了5个手术禁区,在世界创立3项中国人的原创手术方式。这些方法很快在基层医院得到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肝病手术治疗水平。
大肝癌能否手术切除?常温下肝脏耐受缺血的安全时间是多少?怎样解决肝切除术中大出血这一难题?在陈孝平团队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建立了3种有效控制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技术,并在全国60余家三甲医院中得以推广应用。
简化的全肝血流阻断技术,不解剖肝门的解剖性肝切除技术,特别是新的肝脏双悬吊技术的奇思妙想,让肝脏手术不再是禁区。陈孝平在手术中发现,肝脏手术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将手术中肝脏悬吊起来充分暴露。传统的肝脏悬吊技术因为是用坚硬的器械盲穿悬吊,极易损伤肝脏血管出血。这样的手术难题时常会挡在医生面前。每到此时,陈孝平儿时顽皮、敢冒险的冲劲儿又回来了。幼年时游泳、爬树都是他在玩中学会的,中学时他又爱上乒乓球,这些都极大地锻炼了他脑与手的协调能力。
陈孝平想,绳样的手术带不是很软吗?这总不会碰坏肝脏脆弱的血管吧。于是他在肝后下腔静脉右侧与右肾上腺之间建立肝后间隙的通道,沿这一通道置放两根手术常用软条带,一根向左拉,一根向右拉,这样就容易暴露出肝深部的断面。其显著优点是操作简单而安全,而且两根悬吊带向左右牵拉时可更好地暴露深部的断面,有利于控制两侧断面的出血。经过一次次摸索,他跨越了道道难关。
2014年12月4日,全球科技领域顶级权威杂志《自然》史无前例地出版专辑,介绍这个肝脏外科的成就。文章评价道,“陈孝平教授对肝胆胰疾病的治疗做出了救世贡献,是国际肝胆胰技术改进和创新的领导者”。
一个个“经典医学论断”被陈孝平彻底推翻,一项项“空白”被填补。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均已应用于临床并推广到全国,数百万患者因此受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肝脏外科的迅猛发展,为世界肝胆胰外科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孝平,先后获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0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013年获湖北省科技推广奖一等奖;2016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7年获亚太肝胆胰协会杰出成就金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