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重要武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对疫苗的错误认识造成了社会上相对较多的担忧,一些家长甚至偏听偏信,认为可以不给孩子接种疫苗。那么,疫苗到底是什么?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其作用于人体的过程是否存在大的风险?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教授。
国家推行计划免疫这么多年,相信疫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偶有问题疫苗出现,人们都忍不住重新发问:“什么是疫苗?该不该打疫苗?”
王月丹说,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品,是指接种后能使机体产生对特定疾病免疫力的生物制剂的统称。不同的疫苗制作原理不同。疫苗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两大类。传统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如流感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过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而成的。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就像麻疹减毒活疫苗。而新型疫苗则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等。
接种疫苗是为了使机体获得对相应传染病的免疫力。其原理是通过疫苗接种,建立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当人体真的遇到该病原体时,机体能迅速有效地对该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从而保护宿主的健康。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个病原体感染或者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过程,人体由此产生对疫苗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接种疫苗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有些疫苗为减毒活疫苗,可能导致轻症感染症状;还有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效应,暂时性地影响了生理功能,导致局部如接种部位硬结,溃疡及红肿热痛等,以及全身如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这些不良反应一般可不治自愈,或者对症处理即可。而接种后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对称性迟缓性肢体瘫痪)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非常罕见,一般均在百万分之一左右。
王月丹,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免疫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肿瘤免疫与血液免疫学研究。主编《医学免疫学》、《健康免疫学》和《医学病原学与免疫学》等教材4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多项国家及国际奖励。
疫苗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围绕着疫苗产生的谣言也是形形色色。王月丹认为,疫苗自出现以来,就不断伴随各种事件,例如效果不稳定、预防能力不佳以及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甚至传染病流行等,对疫苗的质疑之声一直没有中断过。但疫苗的接种与否,决定了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不仅涉及个人的生命与健康,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亡和文明的延续。
王月丹说,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染病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有许多人被传染病夺去了生命,而历史也曾多次因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而被改写。例如美洲的印第安人文明就是因为天花和麻疹等传染病的传入与流行,而几乎灭绝的。疫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进步和创举,它在没有任何病原学的研究基础上,发现通过感染毒力相对较弱的病原体及其成分,可以使人体获得对相应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从而保护人体不会发生严重的传染病症状,避免发生死亡的风险。
與目前使用的疫苗相比,人类早期使用的疫苗制作粗糙,不良反应多且严重,甚至可能是直接来自于病人的痂皮或者脓液,让人有非常不好的接种体验。然而,历史上传染病的肆虐流行,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为了预防可怕和致命的传染病,人们在权衡利弊之后,依然选择接种疫苗。
在那个时代,可以保住生命,付出一定的健康代价(比如出现轻微发热和皮疹等轻度感染的症状),人们认为是值得的。当然,预防致命的传染病和付出接种疫苗的健康代价之间,往往是需要平衡与取舍的。当传染病的威胁现实而严重,而疫苗的不良反应相对可以接受时,人们往往非常愿意接种疫苗。而传染病的威胁相对较低,疫苗的不良反应较严重或缺陷较明显时,人们往往会质疑疫苗的接种,甚至反对接种疫苗。
疫苗将各类病原微生物用于预防接种,有人提出这就像是给人体注入一种“毒素”。这种说法甚至让部分不明真相的爸爸妈妈决定不打疫苗,或者能少打就少打。“疫苗有毒”这种说法该如何理解?王月丹说,从疫苗的定义上看,并不能把疫苗等同于“毒素”。
虽然疫苗来自于病原体,但我们需要的是其可以用于预防病原体感染的能力,而不是导致感染损伤(也就是所谓的毒力)的特性。相反,在疫苗的制作和生产中,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在保留疫苗免疫预防能力的基础上,降低或者彻底灭活其对人体的毒力,这就是传统疫苗(包括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免疫学基础。当然,就目前的疫苗研发状况来看,一些品种的疫苗还很难做到完全避免出现病原体的毒力,但是,与公众广泛使用的各种药物相比,目前疫苗的安全性是最高的,其对人体的损伤风险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王月丹强调,害怕产生疫苗接种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少打疫苗或者不打必要的疫苗,是非常不正确的,后果也是很严重和危险的。因为与疫苗的不良反应相比,发生传染病的损伤和危害更加严重。因此,人们需要科学使用疫苗,必要的疫苗必须接种,一针都不能少。
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问题疫苗”?王月丹表示,“问题疫苗”即品质不能得到保证的疫苗,也就是不按照我国有关规范规定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疫苗,存在使用风险和安全隐患。其对人们的危害主要是失效问题。疫苗失效就不能获得该疫苗预期的保护性免疫,需要补种。
非法经营疫苗只是个别的个人行为,我国对于疫苗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因此,我国的疫苗绝大多数都是安全有效的,老百姓可以放心选择使用,尤其不需要对疫苗本身直接的毒性和危害有过度的担心。
传染病在人类之间传播需要有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对于病原体的传播是缺一不可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是通过这三个方面入手,对传染病进行预防的。其中,疫苗接种主要是从保护易感人群的角度,使病原体不能感染易感者,不再形成新的传染源,从而中断传染病的传播链条。因此,对人群进行普遍的疫苗接种,可以减少易感者,能够形成群体性的“免疫屏障”,提升社会整体的预防传染病能力。
王月丹认为,只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潜在传染病感染风险的疫苗,以及疫苗接种的方式,并无不妥和不良影响。当前,消除人们对于疫苗接种的安全性顾虑,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科技研发,不断改进疫苗的性质(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严格生产和储存的质量控制,保证疫苗的安全有效;全面评估接种者的免疫状况,按照接种规范,科学使用疫苗,减少疫苗接种相关的健康风险和隐患。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疫苗接种者及其家属的沟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科学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和可靠性,达成全民科学接种疫苗的社会共识和健康行为规范。
大家可以注意到,接种疫苗是有一定的顺序安排的。王月丹介绍说,制定这样的顺序是有科学基础的,主要是根据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感染特点、人体免疫系统发育规律、疫苗免疫效果产生时间及其间隔,同时兼顾儿童的学习生活安排,綜合考虑制定的。例如,卡介苗主要预防婴幼儿出现粟粒性结核感染,而这种感染在新生儿期即可发生。因此出生后,医院就会即刻给孩子接种卡介苗,错过这时机,孩子就有发生严重结核菌感染的风险了。
一般来说,儿童的免疫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发育和完善,所以,当出现漏种时,应该及时补种,只要在补种前没有发生相关传染病的感染,一般来说,补种也是安全有效的。但在补种之前,儿童对于该疫苗能够预防的传染病会有易感的空白期,存在感染风险。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尽量按照接种证的顺序和时间进行一类疫苗的接种。
看到孩子那么小却要频繁地接种疫苗,扎针之后的哭闹让父母们心疼,于是有人提出,为什么不能一次接种多种疫苗?多种疫苗同时接种安全吗?王月丹的回答是,一次接种多种疫苗是可行的,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例如百白破疫苗就是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等三种疫苗组成的。从理论的角度和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这些疫苗联合使用也都安全有效。当然,联合疫苗接种也要考虑疫苗免疫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配伍的要求。所以,与单一品种的疫苗相比,联合疫苗的研发难度更高,生产工艺更复杂,成本更高,价格也更贵。
不过,提高疫苗接种的舒适度,也是将来的一个方向。未来,无痛注射或者无针注射可能会成为疫苗接种的主要方式,以大大减少接种者的痛苦,提高疫苗接种的便利性、舒适感和接受度。
(编辑 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