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灿
摘要:那精煤矿承压岩溶含水层的溶洞极为发育,地下水主要以溶洞、裂隙状态赋存,岩溶水水量丰富,具有一定的水头压力,水力联系广。从均衡条件看,岩溶含水层有丰富的动、静储量。文章论述了那精煤矿承压岩溶水水力联系规律特性,并对特性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岩溶水;含水层;溶洞;水力联系
1、基本情况
那精煤矿属60万吨/年机械化技改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复杂类型。2013年12月-50m平巷发生涌水,通过在三大井筒构筑挡水墙后将涌水控制在+35m水平以下。那精煤矿通过对整个矿井进行多次联合抽放水试验分析,基本摸清了矿井水水力联系规律特性,对矿井水害有了相对的掌控。
2、矿区地质
(一)百旺F3平移断层:位于探区中部,走向近似南北,南起刁江附近,长约3公里,水平相对错开约80米,把庭律探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断裂部位煤层由于被冲刷和风化,所以在此部位三煤层缺失。
(二)百旺F4走向正断层:位于庭律探区中部,东起庭律,西至加乙村,走向近似东西,长约6公里,倾向北,倾角大于60度,断距20~40米,三煤层在部分断裂部位被冲刷而缺失。
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
矿区内分布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Q)、中三叠统平而关群(T2P)隔水层、下三叠统罗楼群(T1L)相对隔水层、上二叠统合山组(P2h)岩溶含水层,下二叠统茅口阶(P1m)岩溶含水层。其中煤系地层为上二叠统合山组(P2h)岩溶含水层。
合山组煤系地层主要由灰岩,燧石灰岩,炭质页岩和煤层组成,属岩溶含水层。其中占地层大部分的灰岩为主要的岩溶含水层,全层厚187~360m,一般厚250m。
矿区可采煤层为三煤层,“三煤”位于合山组煤系地层中部,其上为二煤、一煤,其下为四煤、五煤。三煤与二煤间隔一般1~4m,有时达5~10m,其间由泥质灰岩及页岩组成,属弱岩溶层,与二煤一起可构成三煤的相对隔水顶板(层),但此相对隔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3~6.0m,局部缺失,在构造裂隙发育部位,仍可通过裂隙导水而失去隔水作用。二煤和一煤间为厚度3~20m的燧石灰岩。一煤顶板以上为厚度70~85m的燧石灰岩,燧石灰岩之上为5~50m厚度变化较大的灰岩分布,上伏为下三叠统弱岩溶地层构成相对隔水层。
三煤底板至四煤间为厚度100~200m的燧石灰岩,四煤與五煤之间为燧石灰岩,厚度0~32m,变化极大,局部缺失。五煤层厚度一般为0.35~2.5m,变化大且极不稳定,其下为硅铝岩或底砾岩,厚度变化大底砾岩之下为茅口阶中厚-厚层状灰岩、燧石灰岩。
(二)矿区岩溶水发育情况
矿区北和东北侧为纯碳酸盐岩岩溶山区,岩溶相对发育,汇水面积大,赋水空间大,储水量相对大,为矿区主要的侧向渗流补给区;南侧为相对隔水边界,下部岩溶水有承压性。
煤系所在合山组岩溶含水层,为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地下水主要通过顶底板构造裂隙、破碎带进入井巷,对矿床充水。
合山组下伏的茅口阶中等~强岩溶含水层为矿井间接充水含水层,茅口阶含水层可通过部分构造裂隙、破碎带以越流形式间接补给矿井,加大矿井涌水量或形成突水。
4、矿井涌水情况
矿井在建设过程中揭露多个涌水点,2013年12月3日-50m平巷垱头涌水,属于矿井最大涌水点,通过在三大井筒构造挡水墙后才能把水控制在+35m水平以下,+35m水平以下井巷则全部被淹。+35m水平以上井巷也共揭露有涌水点6处,总涌水量达到1500m3/h。
5、水力联系规律研究
(1)第一次抽水试验
利用副井挡水墙内-5m平巷两台300m3/h流量潜水泵抽水,将被淹井筒内水位压至-5m水平,然后停泵,使水位回升。通过分析“一降一升”期间排水量、排水时间、水位回升时间、以及矿井各涌水点同步变化情况,寻找矿井涌水点水力联系关系。
(2)第二次抽水试验
通过前一次的抽水水试验,基本可以验证,100工作面进风巷、+5水仓的涌水点与-50m平巷涌水点有密切水力联系,且均表现为岩溶水的规律特性。为了更科学地分析闸墙内的水源与矿井+35m水平以上井巷涌水点水力联系规律,2016年1月8日再次开展了抽水试验,并试验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利用曲线图进行了各项数据对比。
(3)规律分析
通过试验,以及现场情况表现,矿井所揭露的三煤层底板水均属于同一水源,水力联系密切,导水通道发育良好。其中,+5水仓、100进风巷底板水与三大井筒挡水墙内的水源具有直接联系,随着对三大井筒内水源的抽水规律变化,+5水仓底板水、100进风巷底板水几乎同步发生变化,说明在矿井这一片区域的三煤层底板水有直接通道连通。而+70m东截水巷底板出水点由于距离井筒较远,通道发育不发达,水力联系规律则有迟缓、非同步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1]白建军.带压开采条件下矿井岩溶水突水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