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指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鱼、鸭,等于在稻田中形成稻鱼、稻鸭种养结合、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鸭,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粮、增肥、增收和节地、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1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技术
“稻鱼共生”是根据稻与鱼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置空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立体高效、生态种养殖结合模式。
1.1稻田选择
养鱼稻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光照条件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涝影响,并尽量集中连片的田块,面积最好一亩以上便于管理。
1.2养鱼稻田建设--
须加宽加高田埂并夯实,田埂高出稻田0.5~0.6米。在进、排水口安装牢固的拦鱼设施,防止逃鱼。水源条件较差的田块,可在进水口处开挖4.10~20平方米的鱼坑,坑深0.5米以上,并根据田块面积开挖“十”字形、“井”字形中心鱼沟,沟宽约0.3米,深0.4米.同时在田中“十”字形、“井”字形鱼沟横沟与竖沟的交叉处挖鱼坑,坑深1~1.5米,沟坑联通,便于鱼的活动,同时也是施农药时鱼的躲避场所。
1.3鱼苗放养
鱼苗品种以适合稻田环境生活的鲤鱼、鲫鱼为主,根据稻田情况待稻田秧苗返青后就可以放养鱼种。放养鱼种规格以养殖情况而定一般选择尾重30~50克、亩放量为200~300尾为宜。
1.4饲料
除了利用稻田天然动植物饵料,加强投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要合理投喂鱼用颗粒饲料和米糠、麦麸和青饲料等农家饲料,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饲量均为鱼体总重量的5%,根据天气、鱼吃食情况等酌情增减。养殖前期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中期、后期以农家饲料为主。
1.5养殖管理
1.5.1施肥
种养前尽量施足底肥,以农家肥为主。
1.5.2用药
稻鱼共生生产模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危害,若有虫害发生,要适时适量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施农药时稻田水位应保持在20厘米以上;为防止药液下滴,水剂宜在下午施,粉剂在早晨施。
1.5.3日常管理
要坚持每天巡田,保持水质清新,检查防逃设施保证完好,及时清除水蛇等敌害生物。秧苗返青前水位控制在5~10厘米,放养鱼种后,水位提高到10~25厘米,特别是雨季更要加强巡田,检查拦鱼设施,防止漫水、田埂冲垮等事件发生。
2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
“稻鸭共生”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或减少农药使用,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部分化肥,是一种典型的稻田种养结合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2.1稻田选择
稻田需选择较为平坦和连片且水源充足的地方。种养前必须要施足底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
2.2防护网和鸭棚建设
为了防御天敌的袭击和鸭在田野里乱窜,在稻田的四周必须设置防护网。防护网采用一般的鱼网,为了防止阳光暴晒,在稻田的一角稍高处搭建一个牢固的鸭棚。
2.3鸭苗准备
稻鸭共生种养技术强调的是水稻和鸭两者共同生长,所以要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生活能力强、嗜食野生生物和肉食性的品种,在秧苗返青后20天左右,可放入8~10日龄的鸭苗。
2.4放养管理
2.4.1在稻田秧苗返青1~2周后,將脱温雏鸭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后收回鸭子,稻鸭共生时间70~80天。
2.4.2鸭在田间以自行采食为主,但为了满足雏鸭前期生长发育的需要每天给雏鸭补食2~3次,3周后辅助料量根据稻田内的杂草、水生小动物的数量以及鸭的生长情况掌握。
2.4.3对鸭的人工喂料量要掌握好,如果喂太多失去了稻鸭共生的意义。管理人员在投喂饲料时要注意观察鸭的吃食情况,发现鸭经常到鸭棚来找食说明鸭在田里没有吃饱,这时可以适当多投喂饲料。当鸭子不经常上来找食吃,说明稻田的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种类多营养丰富,就可以不喂。
2.4.4稻田需要防治病虫害时,应选用生物农药或低毒农药,鸭子应避开施用农药稻田7天左右。
2.4.5注意事项
因为鸭子喜欢吃稻穗,所以水稻开始抽穗灌浆时就要将鸭子从稻田里收回另行饲养。endprint